内容提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女性就业与职业权益保护概述 | 第12-16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释义 | 第12-14页 |
一、就业 | 第12页 |
二、职业 | 第12-13页 |
三、就业歧视 | 第13页 |
四、平等就业权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保护女性就业与职业权益的必要性 | 第14-16页 |
一、保护女性基本人权的途径 | 第14页 |
二、实现女性基本价值取向的需要 | 第14-15页 |
三、反对就业歧视,维护女性就业与职业权益符合经济法的基本理念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国外保护女性就业与职业权益的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16-21页 |
第一节 国外保护女性就业与职业权益的立法 | 第16-20页 |
一、德国 | 第16-18页 |
二、日本 | 第18-19页 |
三、美国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20-21页 |
一、设立专门的保护女性就业与职业权益机构 | 第20-21页 |
二、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立法 | 第21页 |
三、设立完善的救济措施 | 第21页 |
四、规定明确的法律责任 | 第21页 |
第三章 我国女性就业与职业权益保护的现状 | 第21-29页 |
第一节 我国保护女性就业与职业权益的法律规定 | 第21-23页 |
一、宪法、法律关于女性就业与职业权益保护的规定 | 第21-22页 |
二、行政法规、部委规章关于女性就业与职业权益保护的规定 | 第22-23页 |
三、国际条约关于女性就业与职业权益保护的规定 | 第23页 |
第二节 我国女性就业与职业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 | 第23-27页 |
一、求职中的不平等 | 第23-24页 |
二、职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 | 第24-26页 |
三、解除劳动关系中的性别歧视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我国女性就业与职业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分析 | 第27-29页 |
一、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 第27页 |
二、法律方面的原因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女性就业与职业权益保护机制的建议 | 第29-37页 |
第一节 推进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 | 第29-30页 |
一、立法中注入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 | 第29页 |
二、司法中实践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设立专门的《男女平等就业与职业法》 | 第30-37页 |
一、明确职业资格 | 第30-31页 |
二、完善女性在就业与职业过程中的权利 | 第31-33页 |
三、设置专门的执法机构 | 第33-34页 |
四、完善救济机制 | 第34-35页 |
五、明确法律责任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附录 | 第41-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