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3 概念的理解 | 第15-16页 |
1.4 研究重点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LG高中德育工作开展情况介绍 | 第17-19页 |
2.1 LG高中基本情况介绍 | 第17页 |
2.2 LG高中德育工作开展情况介绍 | 第17-19页 |
第3章 LG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调查 | 第19-32页 |
3.1 调查工作总体设计 | 第19-20页 |
3.2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20-27页 |
3.3 LG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德育实效性的影响 | 第27-29页 |
3.3.1 德育目标脱离学生实际情况 | 第27页 |
3.3.2 德育内容落后 | 第27-28页 |
3.3.3 德育途径单一 | 第28页 |
3.3.4 三大德育环境不能有效结合 | 第28页 |
3.3.5 德育评价呆板 | 第28-29页 |
3.4 LG高中德育实效性不佳的的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3.4.1 德育实效性理念缺失 | 第29页 |
3.4.2 重智育轻德育 | 第29-30页 |
3.4.3 部分教师德育示范不到位 | 第30页 |
3.4.4 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 第30页 |
3.4.5 家庭德育意识淡薄 | 第30-31页 |
3.4.6 网络对LG高中德育造成冲击 | 第31-32页 |
第4章 提升LG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 第32-46页 |
4.1 围绕学生实际的德育目标设计 | 第32-33页 |
4.1.1 德育目标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 第32页 |
4.1.2 德育目标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 第32-33页 |
4.1.3 德育目标要体现学生的层次性 | 第33页 |
4.2 LG高中德育实效性内容拓展 | 第33-35页 |
4.2.1 德育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和生活困惑 | 第34页 |
4.2.2 德育内容应注重“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第34页 |
4.2.3 德育内容应注重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 第34-35页 |
4.2.4 德育内容应注重人才培养 | 第35页 |
4.3 德育途径进一步丰富 | 第35-39页 |
4.3.1 实践锻炼法 | 第35-36页 |
4.3.2 冲突引导法 | 第36页 |
4.3.3 心理疏导法 | 第36-37页 |
4.3.4 学科渗透法 | 第37页 |
4.3.5 环境熏陶法 | 第37-38页 |
4.3.6“人文化”育人 | 第38页 |
4.3.7 吸收外国理念 | 第38-39页 |
4.4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实效性效性一体化系统 | 第39-42页 |
4.4.1 学校:树立德育实效性效性的理念 | 第39-40页 |
4.4.2 家庭:创立德育实效性的高尚文化环境 | 第40-41页 |
4.4.3 乡镇:为德育实效性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 第41页 |
4.4.4 建立家庭、学校、村委会一体化德育机制,形成互动格局 | 第41-42页 |
4.5 评价机制科学化 | 第42-46页 |
4.5.1 守原,求新,促发展,使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化 | 第42-43页 |
4.5.2 加强组织管理 | 第43页 |
4.5.3 客观公正,科学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 第43-44页 |
4.5.4 在创新的基础上,突出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效性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