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趣缘群体使用行为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问题和思路 | 第14-15页 |
1.3.1 研究问题 | 第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 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1.4.1 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15-16页 |
1.4.2 技术接受模型 | 第16页 |
1.4.3 身份认同理论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1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1.5.2 深度访谈法 | 第17-18页 |
1.5.3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1.6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第18-20页 |
2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20-30页 |
2.1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网络趣缘群体 | 第20页 |
2.1.2 移动短视频平台 | 第20-21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1-30页 |
2.2.1 趣缘群体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2.2.2 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3-27页 |
2.2.3 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综述 | 第27-30页 |
3 研究设计 | 第30-33页 |
3.1 变量操作化定义 | 第30页 |
3.2 研究模型建构 | 第30-31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31-32页 |
3.4 样本选择及问卷设计 | 第32-33页 |
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3-61页 |
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33-34页 |
4.1.1 克朗巴哈系数检验: | 第33页 |
4.1.2 KMO和Bartlett检验 | 第33-34页 |
4.2 描述性分析 | 第34-39页 |
4.2.1 抖音趣缘群体的社会属性描述性分析 | 第34-37页 |
4.2.2 抖音趣缘群体使用行为描述性分析 | 第37-38页 |
4.2.3 抖音App潜在问题描述性分析 | 第38-39页 |
4.3 模型修正与假设检验 | 第39-61页 |
4.3.1 皮尔逊相关系数假设验证分析 | 第39-40页 |
4.3.2 方差分析 | 第40-45页 |
4.3.3 模型检验分析 | 第45-51页 |
4.3.4 模型检验与中介效应检验 | 第51-57页 |
4.3.5 深度访谈内容分析 | 第57-61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1-6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1-63页 |
5.1.1 描述性分析结论 | 第61-62页 |
5.1.2 相关性分析结论 | 第62页 |
5.1.3 回归分析结论 | 第62-63页 |
5.2 建议 | 第63-67页 |
6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