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绪论 | 第12-24页 |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2-15页 |
|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 三、研究方法及文章创新性 | 第22-24页 |
| 第一章 唐代禅宗佛性论的革命意义 | 第24-33页 |
| 一、印度佛性思想概略 | 第24-26页 |
| 二、中国佛性学说概况 | 第26-29页 |
| 三、唐代禅宗佛性论的生态演进 | 第29-33页 |
| 第二章 唐代禅宗佛性论关键词的生态审美阐释 | 第33-45页 |
| 一、禅境:诗意的生态环境 | 第33-34页 |
| 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平等的生态审美意识 | 第34-39页 |
| 三、禅悟:直觉层面的生态体悟方式 | 第39-41页 |
| 四、圆融:主客统一的生态审美视角 | 第41-45页 |
| 第三章 唐代禅宗佛性论的生态审美意蕴的艺术表现 | 第45-57页 |
| 一、佛性论与唐代山水诗 | 第45-50页 |
| 二、佛性论与唐代山水画 | 第50-52页 |
| 三、佛性论与唐代园林 | 第52-57页 |
| 第四章 唐代禅宗佛性论的生态审美意蕴的当代价值阐释 | 第57-62页 |
| 一、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第57-59页 |
| 二、对当代生态美学构建的启示 | 第59-62页 |
| 余论 | 第62-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