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1.1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2.1.1 高职院校的界定 | 第11页 |
2.1.2 应用型人才的界定 | 第11页 |
2.1.3 人才培养的界定 | 第11-12页 |
2.2 国外关于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2.1 英国合作教育模式—“三明治”教育 | 第12-13页 |
2.2.2 德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双元制”模式 | 第13页 |
2.2.3 澳大利亚TAFE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 | 第13页 |
2.2.4 加拿大、美国合作教育模式一一CBE模式 | 第13-14页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2.3.1 跆拳道概述 | 第14页 |
2.3.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3.3 高校跆拳道课程教学与改革研究 | 第15-16页 |
2.3.4 高校跆拳道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 | 第16-17页 |
2.4 本人观点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8页 |
3.2.2 访谈法 | 第18页 |
3.2.3 问卷调查法 | 第18-19页 |
3.2.4 逻辑分析法 | 第19页 |
3.2.5 案例研究法 | 第19-20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0-35页 |
4.1 高职院校跆拳道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 第20-21页 |
4.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差 | 第20页 |
4.1.2 课程设置不能适应职业需求 | 第20页 |
4.1.3 校企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和交流 | 第20-21页 |
4.1.4 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队伍不足 | 第21页 |
4.2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跆拳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分析 | 第21-28页 |
4.2.1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跆拳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况 | 第21页 |
4.2.2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 第21-23页 |
4.2.3 紧紧围绕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搭建课程体系 | 第23-25页 |
4.2.4 全方位多途径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 | 第25-27页 |
4.2.5 利用课外实践基地建设、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拟创业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 第27页 |
4.2.6 实施面向实践能力的学业成就评价 | 第27页 |
4.2.7 双管齐下,形成了有效的学生管理体制 | 第27-28页 |
4.2.8 紧跟潮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 第28页 |
4.3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跆拳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 | 第28-31页 |
4.3.1 学生的获奖成绩 | 第28-29页 |
4.3.2 校企合作单位统计 | 第29页 |
4.3.3 校企合作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 第29-30页 |
4.3.4 学生的近三年就业情况统计 | 第30-31页 |
4.4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跆拳道方向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 第31-33页 |
4.4.1 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深入探讨 | 第31页 |
4.4.2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缺乏监管 | 第31-32页 |
4.4.3 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成有待加强 | 第32页 |
4.4.4 教师科研水平有待提高,专业教材缺乏针对性 | 第32-33页 |
4.4.5 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不够鲜明 | 第33页 |
4.5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跆拳道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 第33-35页 |
4.5.1 “246”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 | 第33页 |
4.5.2 “246”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 第33-3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35-36页 |
5.1 结论 | 第35页 |
5.2 建议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A 关于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跆拳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问卷 | 第38-40页 |
附录B 关于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跆拳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访谈提纲 | 第40-41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