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相关概念解释 | 第13-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1963年-1966年的"忆苦思甜"运动 | 第16-20页 |
一、"忆苦思甜"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 | 第16-18页 |
二、"忆苦思甜"运动的发展过程概述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忆苦思甜"运动的动员要素 | 第20-37页 |
一、动员的主体与客体 | 第20-21页 |
二、动员的资源 | 第21-30页 |
三、动员的技术 | 第30-37页 |
第四章 "忆苦思甜"运动的动员特点、效应及限度 | 第37-45页 |
一、动员的特点 | 第37-39页 |
二、动员的效应 | 第39-42页 |
三、动员的限度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8页 |
一、从人格化动员向法制化、制度化动员转型 | 第45页 |
二、重视动员环境,调整动员目标 | 第45-46页 |
三、注重统治绩效的提高,确保动员主体的权威 | 第46页 |
四、发挥群众力量,完善动员技术手段 | 第46-48页 |
参考资料(按姓氏字母排序) | 第48-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