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 1.2.1 国内外技术转移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1.2.2 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技术转移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5页 |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 第2章 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的理论分析 | 第17-29页 |
| 2.1 基本概念与内涵 | 第17-21页 |
| 2.1.1 生物医药技术的基本概念 | 第17页 |
| 2.1.2 生物医药产业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第17-19页 |
| 2.1.3 技术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模式 | 第19-20页 |
| 2.1.4 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的特征 | 第20-21页 |
| 2.2 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 | 第21-28页 |
| 2.2.1 系统理论 | 第21-23页 |
| 2.2.2 三螺旋理论 | 第23-24页 |
| 2.2.3 激励相关理论 | 第24页 |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4-26页 |
| 2.2.5 开放式创新理论 | 第26-28页 |
| 2.3 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国外生物医药技术转移模式借鉴 | 第29-35页 |
| 3.1 生物科技园集聚模式 | 第29-30页 |
| 3.2 技术许可办公室模式 | 第30页 |
| 3.3 大学校办企业或衍生企业模式 | 第30-31页 |
| 3.4 开放式创新合作模式 | 第31-32页 |
| 3.5 风险投资运作模式 | 第32-33页 |
| 3.6 小结 | 第33-35页 |
| 第4章 天津生物医药技术转移模式匹配性研究 | 第35-51页 |
| 4.1 生物医药技术转移PEST分析 | 第35-41页 |
| 4.1.1 政治环境 | 第35-36页 |
| 4.1.2 经济环境 | 第36-37页 |
| 4.1.3 社会环境 | 第37-38页 |
| 4.1.4 技术环境 | 第38-41页 |
| 4.2 基于技术供给的天津生物医药创新资源分析 | 第41-44页 |
| 4.2.1 政策资源 | 第41页 |
| 4.2.2 平台资源 | 第41-43页 |
| 4.2.3 体制创新 | 第43-44页 |
| 4.2.4 资金资源 | 第44页 |
| 4.3 天津生物医药技术转移模式匹配度分析 | 第44-48页 |
| 4.3.1 建立匹配概念模型 | 第44-45页 |
| 4.3.2 确定匹配模式 | 第45-48页 |
| 4.4 天津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存在问题分析 | 第48-50页 |
| 4.4.1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地难 | 第48页 |
| 4.4.2 医药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不足 | 第48-49页 |
| 4.4.3 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意识不强,成果转化率低 | 第49页 |
| 4.4.4 对生物医药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其产业化实现 | 第49-50页 |
| 4.4.5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 | 第50页 |
| 4.5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5章 天津提高生物医药技术转移模式匹配性的对策建议 | 第51-57页 |
| 5.1 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引导成果转化 | 第51-52页 |
| 5.1.1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加强宣传 | 第51-52页 |
| 5.1.2 完善产业政策和医药技术创新政策 | 第52页 |
| 5.1.3 加强项目引导,改变科研评价机制 | 第52页 |
| 5.2 盘活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存量,深化协同创新 | 第52-54页 |
| 5.2.1 创建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第52-53页 |
| 5.2.2 搭建京津冀生物医药共享服务平台 | 第53-54页 |
| 5.3 创新生物医药技术许可模式 | 第54页 |
| 5.4 强化多元投入,加快科技与金融结合 | 第54-55页 |
| 5.4.1 加大财政投入 | 第54-55页 |
| 5.4.2 完善投融资体系 | 第55页 |
| 5.5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 第55-56页 |
| 5.5.1 聚集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 第55-56页 |
| 5.5.2 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 第56页 |
| 5.6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 6.1 总结 | 第57-58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