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常用英文缩写说明 | 第10-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1 副猪嗜血杆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1 副猪嗜血杆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 副猪嗜血杆菌潜在毒力因子的筛选 | 第16-17页 |
1.3 副猪嗜血杆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2 比较蛋白质组学在病原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2.1 生理学研究 | 第21页 |
2.2 致病机理研究 | 第21-22页 |
2.3 耐药机制研究 | 第22-23页 |
2.4 诊断及免疫靶点研究 | 第23-24页 |
3 HtrA蛋白在病原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3.1 细菌HtrA蛋白的结构特点 | 第24-25页 |
3.2 细菌HtrA蛋白的蛋白酶及分子伴侣功能 | 第25-26页 |
3.3 HtrA蛋白在病原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3.4 以细菌HtrA蛋白作为药物靶点的防制策略 | 第28-29页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31-104页 |
第一章 HPS毒力与非毒力菌株膜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 第31-48页 |
1 材料 | 第32-35页 |
1.1 细菌菌株 | 第32页 |
1.2 试验动物 | 第32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1.5 培养基和试剂配制 | 第33-35页 |
1.6 引物 | 第35页 |
2 方法 | 第35-40页 |
2.1 副猪嗜血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5页 |
2.2 小鼠攻毒试验 | 第35-36页 |
2.3 副猪嗜血杆菌膜蛋白的提取 | 第36页 |
2.4 蛋白浓度测定 | 第36页 |
2.5 副猪嗜血杆菌膜蛋白的差异分析 | 第36-38页 |
2.6 差异表达蛋白的质谱鉴定 | 第38页 |
2.7 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8-39页 |
2.8 差异表达蛋白的转录水平鉴定 | 第39-40页 |
3 结果 | 第40-46页 |
3.1 副猪嗜血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0页 |
3.2 小鼠攻毒试验 | 第40-41页 |
3.3 膜蛋白的分离及差异蛋白鉴定 | 第41-43页 |
3.4 差异蛋白转录水平分析 | 第43-46页 |
4 讨论 | 第46-47页 |
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二章 副猪嗜血杆菌Hphtr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48-65页 |
1 材料 | 第48-53页 |
1.1 细菌菌株 | 第49页 |
1.2 试验动物 | 第49页 |
1.3 质粒 | 第49-50页 |
1.4 主要试剂 | 第50-51页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1页 |
1.6 培养基和试剂配制 | 第51-52页 |
1.7 引物 | 第52-53页 |
2 方法 | 第53-58页 |
2.1 副猪嗜血杆菌自然感受态菌株的筛选 | 第53-54页 |
2.2 副猪嗜血杆菌htrA无抗缺失株的构建 | 第54-56页 |
2.3 rHtrA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56-57页 |
2.4 副猪嗜血杆菌ΔhtrA互补株的构建 | 第57页 |
2.5 副猪嗜血杆菌ΔhtrA缺失株及其互补株的鉴定 | 第57-58页 |
3 结果 | 第58-62页 |
3.1 pMDHK质粒的构建 | 第58-59页 |
3.2 自然感受态菌株的筛选 | 第59页 |
3.3 一种新的无抗缺失方法的建立 | 第59-61页 |
3.4 ΔhtrA缺失株及其互补株的鉴定 | 第61-62页 |
4 讨论 | 第62-64页 |
5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三章 副猪嗜血杆菌HpHtrA毒力相关性研究 | 第65-78页 |
1 材料 | 第65-67页 |
1.1 细菌菌株 | 第65-66页 |
1.2 试验动物 | 第66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66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6-67页 |
1.5 培养基和试剂配制 | 第67页 |
2 方法 | 第67-70页 |
2.1 野毒株及ΔhtrA缺失株生长特性比较 | 第67-68页 |
2.2 氧化、高温、PH压力试验 | 第68页 |
2.3 自凝集试验 | 第68页 |
2.4 血清杀菌试验 | 第68-69页 |
2.5 生物被膜形成试验 | 第69页 |
2.6 毒力试验 | 第69页 |
2.7 统计分析 | 第69-70页 |
3 结果 | 第70-76页 |
3.1 亲本株和ΔhtrA缺失株生长特性分析 | 第70-71页 |
3.2 亲本株和ΔhtrA缺失株对氧化、高温和PH压力的耐受性 | 第71-72页 |
3.3 HpHtrA蛋白对副猪嗜血杆菌自凝集的影响 | 第72页 |
3.4 HpHtrA参与补体介导的杀伤耐受 | 第72-73页 |
3.5 HpHtrA蛋白抑制生物被膜形成 | 第73-75页 |
3.6 HpHtrA蛋白影响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 | 第75-76页 |
4 讨论 | 第76-77页 |
5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副猪嗜血杆菌HpHtrA蛋白酶切与分子伴侣功能研究 | 第78-104页 |
1 材料 | 第79-83页 |
1.1 细菌菌株 | 第79页 |
1.2 试验动物 | 第79页 |
1.3 质粒 | 第79-80页 |
1.4 主要试剂 | 第80-81页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1页 |
1.6 培养基和试剂配制 | 第81-82页 |
1.7 引物 | 第82-83页 |
2 方法 | 第83-88页 |
2.1 HpHtrA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3页 |
2.2 重组HpHtrA蛋白的鉴定 | 第83-84页 |
2.3 HpHtrA突变体蛋白的制备 | 第84-85页 |
2.4 重组HpHtrA及其突变体蛋白的分子伴侣活性研究 | 第85页 |
2.5 重组HpHtrA及其突变体蛋白的蛋白酶切活性研究 | 第85-87页 |
2.6 HpHtrA蛋白对胞外分泌蛋白形成的影响 | 第87页 |
2.7 重组HpHtrA蛋白对膜蛋白的分子伴侣作用 | 第87页 |
2.8 重组HpHtrA蛋白对变性膜蛋白的酶切降解作用研究 | 第87-88页 |
3 结果 | 第88-101页 |
3.1 HpHtrA蛋白序列分析 | 第89-91页 |
3.2 重组HpHtrA蛋白的鉴定 | 第91-92页 |
3.3 rHpHtrA及其突变体的分子伴侣活性 | 第92-93页 |
3.4 rHpHtrA及其突变体的蛋白酶切活性 | 第93-96页 |
3.5 HpHtrA蛋白对分泌蛋白形成的影响 | 第96-97页 |
3.6 重组HpHtrA蛋白对膜蛋白的分子伴侣作用 | 第97-98页 |
3.7 rHpHtrA的酶切底物鉴定 | 第98-101页 |
4 讨论 | 第101-103页 |
5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104-106页 |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 | 第106-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作者简介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