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串联谐振感应加热电源的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引言 | 第10-16页 |
| 1.1 感应加热基本原理 | 第10-12页 |
| 1.2 感应加热技术的优点 | 第12页 |
| 1.3 感应加热技术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 1.3.1 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 1.3.2 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3页 |
|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主要工作内容 | 第13-15页 |
| 1.4.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1.4.2 主要工作内容 | 第14-15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2 有色金属感应加热方案选择 | 第16-33页 |
| 2.1 有色金属感应加热中的特性分析 | 第16-22页 |
| 2.1.1 金属材料磁化特性介绍 | 第16-17页 |
| 2.1.2 有色金属工件感应加热分析 | 第17-22页 |
| 2.2 谐振拓扑结构的分析 | 第22-26页 |
| 2.2.1 谐振拓扑结构的选择 | 第22-23页 |
| 2.2.2 串联谐振拓扑结构的计算分析 | 第23-26页 |
| 2.3 调功方式分类 | 第26-29页 |
| 2.3.1 晶闸管相控调压调功 | 第26-27页 |
| 2.3.2 直流斩波调压调功 | 第27页 |
| 2.3.3 脉冲宽度调制(PWM)调功 | 第27-28页 |
| 2.3.4 脉冲密度调制(PDM)调功 | 第28页 |
| 2.3.5 脉冲频率调制(PFM)调功 | 第28-29页 |
| 2.4 PDM调功方式下电流变化趋势及Q值影响 | 第29-32页 |
| 2.4.1 谐振电流指数规律增强振荡 | 第30-31页 |
| 2.4.2 谐振电流指数规律衰减振荡 | 第31-32页 |
| 2.5 有色金属感应加热方案 | 第32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3 次级串联谐振技术分析 | 第33-40页 |
| 3.1 次级谐振对主要功率器件参数影响 | 第33-37页 |
| 3.1.1 高频变压器初级电压及体积的影响 | 第33-36页 |
| 3.1.2 谐振电容耐压值影响 | 第36-37页 |
| 3.2 新型PDM调功方式与变压器磁饱和 | 第37-39页 |
| 3.2.1 新型PDM调功方式过程分析 | 第37-39页 |
| 3.2.2 新型PDM与变压器磁通饱和问题 | 第39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4 电源主电路设计 | 第40-49页 |
| 4.1 逆变器工作过程 | 第40-41页 |
| 4.2 整流桥选取 | 第41-42页 |
| 4.3 滤波电容选取 | 第42页 |
| 4.4 充放电电路计算 | 第42-43页 |
| 4.5 逆变器开关管选取 | 第43-44页 |
| 4.6 隔直电容选取 | 第44-45页 |
| 4.7 变压器参数设计 | 第45-47页 |
| 4.7.1 磁芯型号选择 | 第45-46页 |
| 4.7.2 初次级匝数计算 | 第46页 |
| 4.7.3 初次级绕组线径确定 | 第46-47页 |
| 4.8 谐振网络参数计算 | 第47页 |
| 4.9 电流采样线圈计算 | 第47-48页 |
| 4.10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5 控制电路设计 | 第49-60页 |
| 5.1 电源控制芯片SG3525 介绍 | 第49-52页 |
| 5.2 频率跟踪电路设计 | 第52-53页 |
| 5.3 功率调节电路设计 | 第53-55页 |
| 5.4 扫频启动电路设计 | 第55-56页 |
| 5.5 故障检测电路设计 | 第56-58页 |
| 5.6 驱动电路设计 | 第58-59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6 实验调试波形分析 | 第60-66页 |
| 6.1 原理图绘制及PCB板制作 | 第60-61页 |
| 6.2 实验结果波形分析 | 第61-65页 |
| 6.2.1 功率调节电路调试波形 | 第61-62页 |
| 6.2.2 功率器件电压波形 | 第62-64页 |
| 6.2.3 逆变电压与电流相位关系 | 第64页 |
| 6.2.4 频率跟踪电路同步脉冲提取 | 第64-65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7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附录 | 第69-70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