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近红外图像的疲劳驾驶检测研究与系统实现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6页
        1.2.1 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的分类第10-12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第16-18页
第二章 人脸检测算法研究第18-40页
    2.1 人脸检测技术概述第18-21页
    2.2 Adaboost检测算法研究第21-33页
        2.2.1 Adaboost算法概述第21-22页
        2.2.2 Haar-like矩形特征第22-27页
        2.2.3 Adaboost算法第27-33页
    2.3 基于近红外图像的人脸分类器的训练第33-39页
        2.3.1 近红外人脸图像特性第33-34页
        2.3.2 训练样本集第34-36页
        2.3.3 人脸分类器的训练第36-37页
        2.3.4 训练结果验证第37-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疲劳特征参数的提取第40-64页
    3.1 驾驶者眼部定位第40-57页
        3.1.1 常用的眼部定位方法第40-41页
        3.1.2 基于灰度投影和轮廓检测的眼部定位方法第41-54页
        3.1.3 人眼区域的搜索第54-57页
    3.2 眨眼检测第57-60页
    3.3 哈欠检测第60-63页
    3.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疲劳判定及检测原型系统开发第64-74页
    4.1 疲劳状态判定第64-70页
        4.1.1 基于人眼睁开度的疲劳判定第65-67页
        4.1.2 基于眨眼频率的疲劳判定第67-68页
        4.1.3 基于哈欠频率的疲劳判定第68-70页
    4.2 系统开发环境第70-71页
        4.2.1 系统硬件开发环境第70页
        4.2.2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第70页
        4.2.3 系统界面效果第70-71页
    4.3 测试及实验结果分析第71-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第74-76页
    5.1 本文总结第74页
    5.2 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附录第80-8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五自由度并联视觉云台机构的性能分析与误差建模
下一篇:基于眼态识别的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