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吸附剂论文

丝瓜络的改性及其对吸附作用的影响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5页
    1.1 前言第8-9页
    1.2 天然纤维素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结构第9-12页
        1.2.1 天然纤维素的物理特性第9-10页
        1.2.2 天然纤维素的化学结构第10-12页
    1.3 天然纤维素的预处理方法第12-14页
        1.3.1 化学方法预处理第12-13页
            1.3.1.1 碱处理第12-13页
            1.3.1.2 硅烷处理第13页
        1.3.2 物理预处理第13-14页
    1.4 纤维素的接枝研究进展第14-20页
        1.4.1 高吸水纤维树脂第14-16页
            1.4.1.1 高吸水纤维树脂结构介绍第14-15页
            1.4.1.2 纤维素高吸水树脂原理第15页
            1.4.1.3 纤维素高吸水树脂制取方法第15-16页
        1.4.2 离子交换纤维第16-19页
            1.4.2.1 离子交换纤维简介第16-17页
            1.4.2.2 离子交换纤维在分离方面的应用第17-18页
            1.4.2.3 离子交换纤维在吸附方面的应用第18-19页
            1.4.2.4 离子交换纤维的制备方法第19页
        1.4.3 永久性的染色织物第19-20页
    1.5 氧化纤维素研究进展第20-23页
        1.5.1 纤维素的非选择性氧化第20-21页
        1.5.2 纤维素的选择性氧化第21-23页
            1.5.2.1 伯羟基的选择性氧化第21页
            1.5.2.2 仲羟基的选择性氧化第21页
            1.5.2.3 选择性氧化纤维素的应用第21-23页
    1.6 纤维素作为多孔固态载体第23页
    1.7 超级电容器第23-24页
    1.8 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H_2O_2氧化丝瓜络对吸附模型拟合影响的研究第25-43页
    2.1 等温吸附模型介绍第26-28页
        2.1.1 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模型第27页
        2.1.2 Freundlich等温吸附线第27-28页
        2.1.3 Dubinin–Radushkevich吸附模型第28页
    2.2 吸附动力学模型介绍第28-29页
        2.2.1 Lagergren一级速率方程式第28页
        2.2.2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第28-29页
        2.2.3 Elovich动力学模型第29页
        2.2.4 颗粒内扩散模型第29页
    2.3 实验部分第29-42页
        2.3.1 试剂与仪器第30页
        2.3.2 实验方法第30-32页
            2.3.2.1.预处理第30页
            2.3.2.2 氧化改性第30页
            2.3.2.3 制亚甲基蓝标准曲线第30-31页
            2.3.2.4 平衡研究第31-32页
        2.3.3 实验表征第32-42页
            2.3.3.1 碱预处理前后的丝瓜络微观形貌分析第32-38页
            2.3.3.2 氧化前后丝瓜络吸附亚甲基蓝动力学的选择及影响第38-42页
    2.4 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丙烯类接枝丝瓜络纤维第43-53页
    3.1 引发剂分类及引发机理第43-48页
        3.1.1 氧化还原反应体系第43-48页
            3.1.1.1 KMn O_4/柠檬酸引发体系第43-44页
            3.1.1.2 Ce~(4+)引发接枝聚合第44-46页
            3.1.1.3.氢氧根自由基引发接枝第46-48页
    3.2 实验部分第48-52页
        3.2.1 原料及试剂第48页
        3.2.2 丝瓜络纤维素的预处理第48页
        3.2.3 纤维素与丙烯腈的接枝共聚实验部分第48-49页
        3.2.4 引发剂KMn O4对接枝效果的影响第49-50页
        3.2.5 柠檬酸浓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第50页
        3.2.6 反应时间随接枝率的影响第50-51页
        3.2.7 聚合单体丙烯腈含量对接枝率的影响第51-52页
    3.3 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高碘酸钠氧化丝瓜络第53-60页
    4.1 实验部分:第53-55页
        4.1.1 试剂、药品与仪器第53页
        4.1.2 丝瓜络纤维素的预处理第53页
        4.1.3 Na IO4氧化丝瓜络纤维素第53-54页
        4.1.4 测试与结果计算第54-55页
            4.1.4.1 氧化纤维素的回收率:第54页
            4.1.4.2 氧化纤维DAC醛基含量的测定第54页
            4.1.4.3 失重率的测定第54-55页
    4.2 氧化剂浓度对醛基含量ba和回收率Y的影响第55页
    4.3 氧化温度对ba和回收率Y的影响第55-56页
    4.4 反应时间对ba和回收率Y的影响第56-57页
    4.5 Na IO4溶液p H的变化对ba和回收率Y的影响第57-58页
    4.6 改性后丝瓜络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第58-59页
        4.6.1 制亚甲基蓝标准曲线:第58页
        4.6.2 丝瓜络改性前后对丝瓜络的吸附影响第58-59页
    4.7 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甜茶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以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两种新型聚磷酰胺阻燃剂的制备、表征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