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1-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1-2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21-22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3-26页 |
1.2.1 区域产业发展评估研究综述 | 第23-24页 |
1.2.2 通用评估框架(CAF)研究综述 | 第24-25页 |
1.2.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25-26页 |
1.3 文章结构及技术路线图 | 第26-27页 |
1.3.2 文章结构 | 第26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26-27页 |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 第27-2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2 主要创新 | 第28-2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9-37页 |
2.1 区域产业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2.1.1 产业的定义 | 第29-30页 |
2.1.2 区域产业的概念 | 第30页 |
2.2 发展质量理论基础 | 第30-31页 |
2.2.1 质量的定义 | 第30-31页 |
2.2.2 发展质量的定义 | 第31页 |
2.3 欧洲通用评估框架(CAF) | 第31-32页 |
2.3.1 欧洲通用评估框架(CAF)的内涵 | 第31-32页 |
2.3.2 欧洲通用评估框架(CAF)的价值观与逻辑结构 | 第32页 |
2.4 结构方程模型相关理论基础 | 第32-36页 |
2.4.1 结构方程的定义 | 第32-33页 |
2.4.2 结构方程模型的步骤 | 第33-34页 |
2.4.3 测量模型的适配度评估 | 第34-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37-42页 |
3.1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37-39页 |
3.1.1 模型构建 | 第37-38页 |
3.1.2 假设提出 | 第38-39页 |
3.2 研究步骤 | 第39-41页 |
3.3 研究对象与抽样 | 第41页 |
3.4 数据分析工具与方法 | 第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问卷的设计与统计分析 | 第42-52页 |
4.1 初始问卷的编制 | 第42-43页 |
4.2 问卷中相关变量的界定 | 第43-45页 |
4.2.1 区域产业特征变量 | 第43页 |
4.2.2 能动因素 | 第43页 |
4.2.3 结果因素 | 第43-44页 |
4.2.4 观察变量 | 第44-45页 |
4.3 调查问卷评分说明 | 第45-46页 |
4.4 预调查内容及改进项 | 第46-49页 |
4.5 正式调查数据分析 | 第49-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52-69页 |
5.1 描述性统计与正态性检验 | 第52-54页 |
5.1.1 能动因素描述性统计与正态性检验 | 第52-53页 |
5.1.2 结果因素描述性统计与正态性检验 | 第53-54页 |
5.2 能动因素和结果因素在区域产业特征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54-58页 |
5.2.1 基于企业所在地区划的差异性分析 | 第54-56页 |
5.2.2 基于企业经营年限的差异分析 | 第56-57页 |
5.2.3 基于企业注册类型的差异分析 | 第57-58页 |
5.3 建立结构方程模型 | 第58-59页 |
5.4 模型验证分析 | 第59-65页 |
5.4.1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59-63页 |
5.4.2 模型拟合优度评估 | 第63-65页 |
5.5 模型修正及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5.5.1 假设检验 | 第65-67页 |
5.5.2 模型修正 | 第67-6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对策建议 | 第69-72页 |
6.1 悖论探讨 | 第69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69-72页 |
6.2.1 扬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优势与不足 | 第70页 |
6.2.2 扬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70-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 1-1 不同行政区划各维度的多重比较分析 | 第77-83页 |
附录 1-2 不同企业经营年限各维度的多重比较分析 | 第83-86页 |
附录 1-3 不同企业注册类型各维度的多重比较分析 | 第86-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