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屏南县全域旅游发展长效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9-11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9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框架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 | 第12-25页 |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 第12-22页 |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 三、研究述评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概念辨析 | 第22-23页 |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理论 | 第23-25页 |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3页 |
| 二、社会交换理论 | 第23-24页 |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屏南全域旅游发展背景分析 | 第25-31页 |
| 第一节 屏南县概况 | 第25-28页 |
| 一、农业与工业发展概况 | 第25-26页 |
| 二、旅游业发展概况 | 第26-28页 |
| 第二节 屏南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有利环境与制约因素 | 第28-31页 |
| 一、屏南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有利环境 | 第28-29页 |
| 二、屏南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屏南县全域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31-42页 |
| 第一节 屏南县全域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 | 第31页 |
| 第二节 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影响 | 第31-38页 |
| 一、政府系统 | 第31-34页 |
| 二、企业群体 | 第34-35页 |
| 三、居民群体 | 第35-37页 |
| 四、游客群体 | 第37-38页 |
|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间的主要冲突 | 第38-42页 |
| 一、政府系统内部 | 第38-39页 |
| 二、企业群体内部 | 第39页 |
| 三、居民群体内部 | 第39页 |
| 四、政府系统与企业群体 | 第39-40页 |
| 五、企业群体与居民群体 | 第40页 |
| 六、居民群体与政府系统 | 第40-41页 |
| 七、居民群体与游客群体 | 第41页 |
| 八、游客群体与企业群体 | 第41页 |
| 九、游客群体与政府系统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屏南县全域旅游发展长效机制 | 第42-50页 |
| 第一节 利益主体间的冲突管理 | 第42-43页 |
| 一、冲突控制的内容与主要途径 | 第42-43页 |
| 二、冲突化解的内容与方式 | 第43页 |
| 第二节 屏南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愿景与战略 | 第43-44页 |
| 一、屏南县全域旅游发展愿景 | 第43-44页 |
| 二、屏南县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 第44页 |
| 第三节 屏南县全域旅游发展长效机制构建 | 第44-50页 |
| 一、建立高效高能的旅游行政管理机制 | 第44-46页 |
| 二、建立安全稳定的企业发展机制 | 第46-47页 |
| 三、建立宜业宜家的居民乐活机制 | 第47-48页 |
| 四、建立通畅的游客反馈与教育机制 | 第48页 |
| 五、建立“四主体”互动与修正机制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0-52页 |
| 第一节 研究成果 | 第50页 |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0-52页 |
| 附录1 | 第52-54页 |
| 附录2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9页 |
| 个人简历 | 第69-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