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1.1 LTE家庭基站与Small Cell | 第13-15页 |
1.1.2 Small Cell的发展及SON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移动负载均衡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1 移动负载均衡专利分布 | 第17-18页 |
1.2.2 移动负载均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9-20页 |
第2章 Small Cell及移动负载均衡技术 | 第20-39页 |
2.1 Small Cell技术简介 | 第20-27页 |
2.1.1 Small Cell技术特点 | 第20-24页 |
2.1.2 Small Cell部署方案 | 第24-27页 |
2.2 LTE Small Cell SON技术的发展 | 第27-28页 |
2.3 LTE Small Cell SON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2.4 负载均衡(LB)技术简介 | 第29-30页 |
2.5 移动负载均衡(MLB) | 第30-37页 |
2.5.1 UE测量与切换 | 第33-34页 |
2.5.2 负载报告 | 第34-35页 |
2.5.3 参数的自适应调整 | 第35-37页 |
2.6 移动负载均衡技术发展与需求 | 第37-3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Small Cell混合组网中移动负载均衡算法设计 | 第39-58页 |
3.1 宏基站的移动负载均衡数学框架 | 第39-43页 |
3.1.1 负载值的计算 | 第40-41页 |
3.1.2 切换用户选择 | 第41-42页 |
3.1.3 目标切换小区预测 | 第42-43页 |
3.2 LTE Small Cell混合组网的移动负载均衡数学框架 | 第43-49页 |
3.2.1 小区负载值计算 | 第44-45页 |
3.2.2 用户的选择 | 第45-46页 |
3.2.3 切换小区的选择 | 第46页 |
3.2.4 切换算法 | 第46-47页 |
3.2.5 性能分析 | 第47-49页 |
3.3 移动负载均衡算法与SON算法的协同 | 第49-53页 |
3.3.1 凸优化算法基本思想 | 第49-50页 |
3.3.2 移动负载均衡凸优化分析 | 第50-53页 |
3.4 基于切换机制的优化算法 | 第53-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LTE Small Cell混合组网MLB算法仿真平台设计 | 第58-67页 |
4.1 LTE系统级仿真仿真平台简介 | 第58-59页 |
4.2 LTE移动负载均衡仿真系统架构设计 | 第59-60页 |
4.3 LTE移动负载均衡算法仿真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60-66页 |
4.3.1 网络部署 | 第60-61页 |
4.3.2 信道模型 | 第61-62页 |
4.3.3 用户模型 | 第62-64页 |
4.3.4 链路测试性能 | 第64-66页 |
4.3.5 仿真性能评估 | 第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LTE Small Cell混合组网MLB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第67-79页 |
5.1 宏基站移动负载均衡算法仿真 | 第67-68页 |
5.1.1 仿真场景 | 第67页 |
5.1.2 仿真参数 | 第67-68页 |
5.2 LTE Small Cell混合组网移动负载均衡算法仿真 | 第68-71页 |
5.2.1 仿真场景 | 第68-69页 |
5.2.2 仿真参数 | 第69-71页 |
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71-78页 |
5.3.1 宏基站移动负载均衡算法 | 第71-73页 |
5.3.2 LTE Small Cell混合组网移动负载均衡算法 | 第73-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总结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