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前言 | 第11-14页 |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 2.1 社会创造性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 2.1.1 社会创造性的概念 | 第14页 |
| 2.1.2 社会创造性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 第14-15页 |
| 2.1.3 社会创造性与自尊的研究 | 第15-16页 |
| 2.2 情绪智力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 2.2.1 情绪智力的定义 | 第16-18页 |
| 2.2.2 情绪智力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 第18-19页 |
| 2.3 情绪智力与社会创造性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 2.4 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 2.4.1 家庭系统理论 | 第20-21页 |
| 2.4.2 生态系统理论 | 第21-22页 |
| 2.5 对以往研究的评价 | 第22-23页 |
| 2.6 研究假设 | 第23-24页 |
| 3 研究一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在初中生群体中的适用性 | 第24-29页 |
| 3.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 3.2 研究设计 | 第24-25页 |
| 3.2.1 取样 | 第24页 |
| 3.2.2 统计方法 | 第24-25页 |
| 3.2.3 研究工具 | 第25页 |
| 3.3 数据分析及结果 | 第25-29页 |
| 3.3.1 社会创造性量表的项目分析结果 | 第25-27页 |
| 3.3.2 社会创造性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第27-29页 |
| 4 研究二 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社会关系网络、情绪智力和社会创造性的差异研究 | 第29-36页 |
| 4.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 4.2 研究设计 | 第29-32页 |
| 4.2.1 取样 | 第29页 |
| 4.2.2 统计方法 | 第29-30页 |
| 4.2.3 研究工具 | 第30-32页 |
| 4.3 数据分析及结果 | 第32-36页 |
| 4.3.1 初中生不同社会关系的人口学差异检验 | 第32-33页 |
| 4.3.2 初中生社会创造性的人口学差异检验 | 第33-34页 |
| 4.3.3 初中生自尊和情绪智力的人口学差异检验 | 第34-36页 |
| 5 研究三 不同留守类型的初中生人际关系网络、情绪智力、自尊与社会创造性的关系 | 第36-47页 |
| 5.1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 5.2 研究设计 | 第36-37页 |
| 5.2.1 取样 | 第36-37页 |
| 5.2.2 研究工具 | 第37页 |
| 5.2.3 统计方法 | 第37页 |
| 5.3 数据分析及结果 | 第37-47页 |
| 5.3.1 初中生社会关系网络、自尊、情绪智力与社会创造性的相关分析结果 | 第37-40页 |
| 5.3.2 社会关系网络、自尊、情绪智力对社会创造性的预测作用 | 第40-42页 |
| 5.3.3 社会关系网络、自尊对情绪智力的预测作用 | 第42-44页 |
| 5.3.4 人际关系网络、自尊、情绪智力与社会创造性的结构方程模型 | 第44-47页 |
| 6 讨论 | 第47-54页 |
| 6.1 初中生社会关系网络的现状分析 | 第47-48页 |
| 6.2 初中生社会创造性的现状分析 | 第48-49页 |
| 6.3 初中生情绪智力的现状分析 | 第49-50页 |
| 6.4 不同留守类型初中生社会关系网络、情绪智力、自尊与社会创造性之间的关系 | 第50-53页 |
| 6.4.1 社会创造性与社会关系网络、情绪智力和自尊之间的关系 | 第50-52页 |
| 6.4.2 社会关系网络、自尊与情绪智力之间的关系 | 第52-53页 |
| 6.5 关于留守初中生社会创造性的教育建议 | 第53-54页 |
| 7 本研究的贡献、局限及建议 | 第54-55页 |
| 7.1 本研究的贡献 | 第54页 |
| 7.2 本研究的局限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54-55页 |
| 8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 附录 | 第62-66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