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烟草保润剂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 烟草保润简介 | 第10页 |
2. 烟草保润剂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3. 多糖作为烟草保润剂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4. 真菌多糖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2-14页 |
5.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高产真菌多糖的菌株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 第15-2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5-20页 |
1.1 材料 | 第15-17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15-16页 |
1.1.2 培养基 | 第16页 |
1.1.3 多糖含量测定试剂和仪器 | 第16-17页 |
1.2 方法 | 第17-20页 |
1.2.1 产多糖真菌的培养 | 第17页 |
1.2.2 多糖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 第17-18页 |
1.2.3 产多糖菌株菌体量、胞内和胞外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18-19页 |
1.2.4 茶树菇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19-20页 |
2. 结果 | 第20-27页 |
2.1 不同真菌的菌体产量 | 第20页 |
2.2 产多糖真菌胞内多糖产量 | 第20-21页 |
2.3 产多糖真菌胞外多糖产量 | 第21-22页 |
2.4 培养基筛选结果 | 第22-24页 |
2.5 发酵时间的选择 | 第24-25页 |
2.6 培养基初始pH的优化 | 第25-26页 |
2.7 接种量的优化 | 第26-27页 |
3.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茶树菇多糖作为烟草保润剂的效果评价 | 第29-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2页 |
1.1 材料 | 第29页 |
1.2 试剂和仪器 | 第29-30页 |
1.3 多糖提取方法 | 第30页 |
1.4 HM2-PS多糖热裂解分析检测条件和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1.5 HM2-ps多糖重金属检测标准 | 第31页 |
1.6 HM2-ps多糖的理化指标检测方法 | 第31页 |
1.7 HM2-ps多糖的挥发性成分检测方法 | 第31页 |
1.8 敞口实验方法 | 第31页 |
1.9 烟丝保润实验方法 | 第31页 |
1.10 烟丝防潮实验方法 | 第31页 |
1.11 烟气化学常规分析 | 第31-32页 |
1.12 感官评价方法 | 第32页 |
1.13 电镜实验方法 | 第32页 |
2. 茶树菇多糖HM2-ps在卷烟中的应用 | 第32-51页 |
2.1 HM2-ps多糖在卷烟中的安全性应用评价 | 第32-37页 |
2.1.1 热裂解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2.1.2 重金属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2.2 HM2-ps多糖的理化指标评价 | 第37页 |
2.3 HM2-ps多糖的挥发性成分检测结果 | 第37-39页 |
2.4 HM2-ps多糖在卷烟中的添加 | 第39-51页 |
2.4.1 敞口实验结果 | 第39-40页 |
2.4.2 烟丝保润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2.4.3 烟丝防潮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2.4.4 烟气化学常规分析结果 | 第42-43页 |
2.4.5 致香成分分析 | 第43-48页 |
2.4.6 感官评价结果 | 第48-49页 |
2.4.7 电镜实验结果 | 第49-50页 |
2.4.8 HM2-ps多糖在卷烟中应用小结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茶树菇多糖合成途径中关键酶a-磷酸葡糖变位酶(PH)和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的基因克隆 | 第52-67页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2-59页 |
1.1 菌种和培养基 | 第52-53页 |
1.2 茶树菇细胞核酸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53-54页 |
1.3 茶树菇PH、UD基因保守区片段的获得 | 第54-55页 |
1.4 茶树菇PH、UD基因保守区片段上、下游片段的获得 | 第55-59页 |
2. 结果 | 第59-65页 |
2.1 茶树菇PH、UD基因的保守区片段 | 第59-64页 |
2.2 茶树菇PH、UD基因保守区片段的上、下游片段 | 第64-65页 |
3. 讨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附件 | 第76-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