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生态城市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3 福州市城镇化发展进程与现状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2.1.1 城市化 | 第17-18页 |
2.1.2 城镇化 | 第18页 |
2.1.3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 第18-19页 |
2.1.4 生态城镇 | 第19页 |
2.1.5 新型城镇化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0页 |
2.2.2 生态足迹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城市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1页 |
2.2.4 城市生命周期论 | 第21页 |
2.2.5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第21-22页 |
3 福州市概况 | 第22-23页 |
3.1 地理位置和范围 | 第22页 |
3.2 自然资源概况 | 第22页 |
3.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3页 |
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4.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5 福州市生态建设的现状及模式探讨 | 第25-42页 |
5.1 福州市生态建设的现状评价 | 第25-40页 |
5.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25-26页 |
5.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和具体指标 | 第26-28页 |
5.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8-33页 |
5.1.4 数据库的建立 | 第33-35页 |
5.1.5 福州生态城市发展综合结果分析 | 第35-40页 |
5.2 福州市生态乡镇建设的主要模式探讨 | 第40-42页 |
5.2.1 现代农业支撑模式 | 第40-41页 |
5.2.2 生态工业园区集聚模式 | 第41页 |
5.2.3 旅游业牵引模式 | 第41页 |
5.2.4 生态景观渗透模式 | 第41-42页 |
5.2.5 小结 | 第42页 |
6 福州市生态乡镇建设实证分析-----以马尾亭江建设为例 | 第42-50页 |
6.1 马尾亭江镇的现状概况 | 第42-45页 |
6.1.1 区位概况 | 第42-43页 |
6.1.2 自然资源状况 | 第43-44页 |
6.1.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44-45页 |
6.2 马尾亭江生态建设的SWOT分析 | 第45-46页 |
(一) 优势(Strength) | 第45-46页 |
(二) 不足(Weaknesses ) | 第46页 |
(三) 机遇(Opportunity) | 第46页 |
(四) 挑战(Threat) | 第46页 |
6.3 适合于马尾亭江生态建设模式的探讨 | 第46-50页 |
7 结论和展望 | 第50-53页 |
7.1 结论 | 第50-51页 |
7.2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