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21页 |
1.1. 华北落叶松概述 | 第10页 |
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3. 分子标记在林木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1.3.1. 不同分子标记对林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12页 |
1.3.2. 落叶松属植物SSR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12-13页 |
1.3.3. cpSSR在遗传关系分析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4. 落叶松属植物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4-15页 |
1.5. 针叶树种子园等人工群体的遗传育种研究 | 第15-16页 |
1.5.1. 我国种子园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2. 落叶松属植物人工群体的遗传研究 | 第16页 |
1.6. 亲本分析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7. 华北落叶松遗传资源的研究现状及育种前景 | 第17-19页 |
1.7.1. 我国华北落叶松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7.2. BWB育种策略的提出 | 第18-19页 |
1.7.3. BWB育种策略在华北落叶松育种中可能的应用前景 | 第19页 |
1.8.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8.1.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0页 |
1.8.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1.8.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材料采集地点 | 第21页 |
2.2. 实验材料采集 | 第21页 |
2.2.1. 优树亲本采集 | 第21页 |
2.2.2. 采集方法 | 第21页 |
2.3. D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2.4. 测定提取DNA浓度 | 第22页 |
2.5. PCR扩增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 第22-23页 |
2.6. 引物设计及筛选 | 第23-24页 |
2.6.1. 引物来源 | 第23页 |
2.6.2. 引物筛选 | 第23-24页 |
2.7. 扩增产物多态性的检测 | 第24-26页 |
2.7.1. 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24-25页 |
2.7.2. 40%非变性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25-26页 |
2.7.3. 毛细管电泳检测 | 第26页 |
2.8.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26-29页 |
2.8.1. 遗传多样性检测 | 第26-27页 |
2.8.2. 遗传多样性与群体大小的关系 | 第27-28页 |
2.8.3. 自由授粉子代的亲本分析 | 第28-29页 |
3. 结果及分析 | 第29-46页 |
3.1. 引物筛选 | 第29-30页 |
3.1.1. 检测方法的确定 | 第29页 |
3.1.2. 引物的确定 | 第29-30页 |
3.2. 种子园生产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0-34页 |
3.2.1. 一代生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第30-31页 |
3.2.2. 二代生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第31-32页 |
3.2.3. 三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第32-33页 |
3.2.4. 一至三代生产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变化与比较 | 第33-34页 |
3.3. 种子园生产群体杂合度分析 | 第34-36页 |
3.4. F-统计量及基因流 | 第36-37页 |
3.5. 遗传多样性与群体大小的关系 | 第37-38页 |
3.6. 二代、三代生产群体的亲本分析 | 第38-46页 |
3.6.1. 二、三代生产群体的父本分析 | 第38-41页 |
3.6.2. 通过父本分析确定的亲子代关系 | 第41-42页 |
3.6.3. 未知父、母本的亲本分析 | 第42-44页 |
3.6.4. 通过亲本分析确定的亲子代关系 | 第44-46页 |
4. 讨论 | 第46-52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4.1.1. DNA的提取 | 第46页 |
4.1.2. PCR体系的建立 | 第46页 |
4.1.3. 扩增片段检测方法 | 第46-47页 |
4.2. 引物设计、筛选及通用性 | 第47-48页 |
4.3. 种子园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8-49页 |
4.4. 亲本分析 | 第49-51页 |
4.5. BWB育种策略的可行性 | 第51-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6.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58-60页 |
导师简介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