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4页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16-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研究对象界定 | 第20-21页 |
2.2 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2.1 无车承运人 | 第21-22页 |
2.2.2 公铁联运物流服务 | 第22页 |
2.2.3 协同状态与非协同状态 | 第22-23页 |
2.3 工作流网 | 第23-24页 |
2.3.1 概述 | 第23页 |
2.3.2 执行路由 | 第23-24页 |
2.4 AnyLogic仿真 | 第24-26页 |
2.4.1 AnyLogic仿真平台简介 | 第24-25页 |
2.4.2 基于AnyLogic仿真的多Agent建模步骤 | 第25-26页 |
第3章 基于多Agent的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协同形成机理 | 第26-38页 |
3.1 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协同内外部动因分析 | 第26-27页 |
3.1.1 外部环境因素 | 第26-27页 |
3.1.2 内部动力因素 | 第27页 |
3.2 物流服务协同多Agent模型 | 第27-30页 |
3.2.1 基本假设和变量定义 | 第27-28页 |
3.2.2 协同主体 | 第28-29页 |
3.2.3 多Agent模型设计 | 第29-30页 |
3.3 基于AnyLogic平台的多Agent模型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30-35页 |
3.3.1 基本数据 | 第30-31页 |
3.3.2 建立仿真模型 | 第31-33页 |
3.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3.4 物流服务协同形成过程 | 第35-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基于工作流网的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协同运作研究 | 第38-52页 |
4.1 无车承运人背景下公铁联运的业务流程描述 | 第38-40页 |
4.2 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协同运作模型 | 第40-44页 |
4.2.1 物流协同运作体系结构 | 第40-41页 |
4.2.2 流程协同架构 | 第41页 |
4.2.3 资源共享与活动共享 | 第41-44页 |
4.3 各协同主体业务流程的工作流网模型 | 第44-49页 |
4.3.1 无车承运人业务流程 | 第44-47页 |
4.3.2 公路运输企业业务流程 | 第47-48页 |
4.3.3 铁路运输企业业务流程 | 第48页 |
4.3.4 客户业务流程 | 第48-49页 |
4.3.5 供应商业务流程 | 第49页 |
4.4 公共业务流程及信息交互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基于时间约束的公铁联运物流服务协同流程优化 | 第52-63页 |
5.1 基于时间约束的业务流程优化方法 | 第52-54页 |
5.1.1 执行路由优化 | 第52-53页 |
5.1.2 协同主体Agent活动执行时间约束 | 第53-54页 |
5.2 活动执行时间分析 | 第54-56页 |
5.2.1 顺序路由活动执行时间 | 第54页 |
5.2.2 并行路由活动执行时间 | 第54-55页 |
5.2.3 选择路由活动执行时间 | 第55-56页 |
5.2.4 循环路由活动执行时间 | 第56页 |
5.3 执行时间约束模型 | 第56-58页 |
5.3.1 工作流网系统的执行时间约束 | 第56-57页 |
5.3.2 库所到位时间约束模型 | 第57-58页 |
5.4 公共业务流程执行时间优化算法 | 第58-62页 |
5.4.1 优化算法简介 | 第58-59页 |
5.4.2 算例分析 | 第59-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