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3-34页 |
1.1 黄病毒简介 | 第13-17页 |
1.1.1 黄病毒简介 | 第13-14页 |
1.1.2 黄病毒疫苗概述 | 第14-17页 |
1.1.2.1 黄热病病毒疫苗 | 第14-15页 |
1.1.2.2 乙型脑炎疫苗 | 第15页 |
1.1.2.3 西尼罗河病毒疫苗 | 第15-16页 |
1.1.2.4 登革疫苗 | 第16-17页 |
1.2 坦布苏病毒感染概述 | 第17-29页 |
1.2.1 坦布苏病毒感染发病史 | 第17-18页 |
1.2.2 坦布苏病毒生物学特性 | 第18-22页 |
1.2.2.1 坦布苏病毒的形态结构 | 第18-19页 |
1.2.2.2 坦布苏病毒基因组及编码蛋白 | 第19页 |
1.2.2.3 病毒的结构蛋白 | 第19-20页 |
1.2.2.4 病毒的非结构蛋白 | 第20-22页 |
1.2.2.5 病毒的复制 | 第22页 |
1.2.3 坦布苏病毒的理化特性和培养特性 | 第22-23页 |
1.2.4 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病学 | 第23-24页 |
1.2.5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第24-25页 |
1.2.5.1 临床症状 | 第24页 |
1.2.5.2 病理变化 | 第24-25页 |
1.2.6 坦布苏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研究 | 第25-29页 |
1.2.6.1 病毒分离和鉴定 | 第25页 |
1.2.6.2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25-27页 |
1.2.6.3 血清学检测方法 | 第27-29页 |
1.2.7 病毒的防控 | 第29页 |
1.3 全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1.3.1 分子进化理论 | 第30页 |
1.3.2 构建系统发育树的方法 | 第30-31页 |
1.3.3 序列分析算法 | 第31-32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41页 |
2.1 材料 | 第34-35页 |
2.1.1 病料与鸭胚、鸡胚 | 第3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2.1.4 引物 | 第34-35页 |
2.2 方法 | 第35-41页 |
2.2.1 主要溶剂的配置 | 第35-36页 |
2.2.1.1 培养基及常见试剂配置 | 第35-36页 |
2.2.2 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 | 第36页 |
2.2.2.1 坦布苏病毒 SDS 株的分离与传代 | 第36页 |
2.2.3 病毒的 ELD50测定 | 第36-37页 |
2.2.4 病毒对鸭胚 MDT 的测定 | 第37页 |
2.2.5 病毒 RNA 的提取和目的片段扩增 | 第37-40页 |
2.2.5.1 病毒 RNA 的提取 | 第37页 |
2.2.5.2 RT-PCR 反应 | 第37-38页 |
2.2.5.3 PCR 产物的初步鉴定 | 第38页 |
2.2.5.4 PCR 目的片段的纯化回收 | 第38页 |
2.2.5.5 连接 | 第38-39页 |
2.2.5.6 用 CaCl2制备大肠杆菌 DH5α感受态细胞 | 第39页 |
2.2.5.7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39-40页 |
2.2.5.8 阳性克隆鉴定与测序 | 第40页 |
2.2.6 测序结果的拼接和分析 | 第40页 |
2.2.7 不同代次病毒 E 蛋白氨基酸序列抗原指数预测 | 第40-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54页 |
3.1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 第41页 |
3.2 全基因序列扩增结果和序列分析 | 第41-49页 |
3.2.1 全基因序列扩增结果 | 第41-42页 |
3.2.2 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拼接和基因组特点 | 第42页 |
3.2.3 分离株病毒全基因组同源性分析 | 第42-45页 |
3.2.4 分离株病毒与不同来源坦布苏病毒的结构蛋白和 NS5 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45页 |
3.2.5 潜在糖基化位点分析 | 第45-46页 |
3.2.6 遗传进化分析 | 第46-49页 |
3.3 麻雀源坦布苏病毒传代培养结果 | 第49-54页 |
3.3.1 不同代次病毒致死鸭胚胚体变化 | 第49页 |
3.3.2 不同代次病毒对鸭胚 MDT 变化 | 第49-50页 |
3.3.3 不同代次病毒对鸭胚半数致死量变化 | 第50-51页 |
3.3.4 不同代次 E 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51页 |
3.3.5 不同代次 E 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 | 第51-53页 |
3.3.6 不同代次病毒 E 蛋白抗原指数预测与分析 | 第53-54页 |
4 讨论 | 第54-58页 |
5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