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被害人危险接受问题的引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案例介绍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被害人的过失能否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 第12-13页 |
第三节 被害人在犯罪中作用的变化 | 第13-17页 |
一、被害人的作用在犯罪中被逐渐忽视 | 第14-15页 |
二、被害人学的发展促成了互动关系的形成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被害人危险接受的理论概述 | 第17-24页 |
第一节 被害人危险接受的概念 | 第17-19页 |
一、被害人危险接受的定义 | 第17-18页 |
二、被害人危险接受和其他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被害人危险接受类型的划分 | 第19-21页 |
一、三分法 | 第19-20页 |
二、两分法 | 第20页 |
三、不同类型的区别和联系 | 第20-21页 |
第三节 被害人危险接受成立的必要条件 | 第21-24页 |
一、以实害结果发生为前提 | 第21页 |
二、被害人必须具有接受危险的能力 | 第21-22页 |
三、被害人对危险的认识必须是明确无误的 | 第22页 |
四、侵犯的必须是私法益 | 第22页 |
五、接受危险的意思要表示于外部 | 第22页 |
六、对危险的接受必须是自愿的 | 第22-23页 |
七、必须发生在过失犯罪中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被害人危险接受案件的处理及正当依据 | 第24-31页 |
第一节 被害人危险接受案件的处理 | 第24-26页 |
一、理论界的处理意见 | 第24页 |
二、司法审判中的处理 | 第24-26页 |
第二节 被害人危险接受案件的处理依据 | 第26-31页 |
一、比较过错(责任分担)说 | 第26-27页 |
二、值得保护说 | 第27页 |
三、行为的危险性说 | 第27-28页 |
四、社会相当性说 | 第28页 |
五、准同意说 | 第28-29页 |
六、自我答责说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共犯从属性理论在被害人危险接受案件中的运用 | 第31-39页 |
第一节 共犯从属性理论概说 | 第31-32页 |
一 共犯从属性的定义 | 第31页 |
二 相对于共犯独立性的合理性分析 | 第31-32页 |
第二节 被害人危险接受和共同犯罪的关系 | 第32-34页 |
一、共同过失犯罪是否存在 | 第32-33页 |
二、被害人危险接受是否属于共同过失犯罪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共犯从属性在被害人危险接受中的运用 | 第34-36页 |
一、在自己危险化的参与中的运用 | 第34-35页 |
二、在基于合意的他者危险化的运用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共犯从属性理论在运用中的利弊分析 | 第36-39页 |
一、在被害人自己危险化参与中运用的独特之处 | 第36-37页 |
二、在基于合意的他者危险化中运用的部分扬弃 | 第37-39页 |
第五章 被害人危险接受问题在我国立法和司法上的现状及完善建议 | 第39-43页 |
第一节 我国关于被害人危险接受理论的立法和司法现状 | 第39-40页 |
一、立法上的现状 | 第39-40页 |
二、司法实践上的现状 | 第40页 |
第二节 在立法和司法中完善被害人危险接受理论的建议 | 第40-43页 |
一、立法方面的建议 | 第41页 |
二、在司法方面的建议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