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常见阴道炎症及其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1.1 阴道炎症的致病因 | 第11-12页 |
1.1.2 阴道炎主要防治药物 | 第12页 |
1.2 纳米乳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1 纳米乳的概念 | 第12-13页 |
1.2.2 纳米乳的制备及其机理 | 第13页 |
1.2.3 治疗阴道炎的纳米乳药物 | 第13页 |
1.3 在位凝胶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1 在位凝胶的结构及其分类 | 第13-14页 |
1.3.2 原位凝胶的分类 | 第14页 |
1.3.3 在位凝胶的特点 | 第14-15页 |
1.3.4 在位凝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15页 |
1.4 特比萘芬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5 奥硝唑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第二章 特比萘芬和奥硝唑复合纳米乳的制备 | 第19-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2.1.1 材料 | 第19-20页 |
2.1.2 方法 | 第20-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31页 |
2.2.1 TA-NE初步筛选配方 | 第22-25页 |
2.2.2 TA-NE配方的确定 | 第25页 |
2.2.3 TA-NE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4 TA-NE的质量评价 | 第26-31页 |
2.3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特比萘芬与奥硝唑复合原位纳米凝胶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2-3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3.1.1 材料 | 第32页 |
3.1.2 方法 | 第32-33页 |
3.2 结果 | 第33-34页 |
3.2.1 原位纳米凝胶中特比萘芬与奥硝唑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建立 | 第33-34页 |
3.2.2 方法稳定性试验 | 第34页 |
3.2.5 样品含量测定 | 第34页 |
3.2.6 药物含量稳定性 | 第34页 |
3.3 讨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特比萘芬与奥硝唑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 第36-4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4.1.1 材料 | 第36-37页 |
4.1.2 方法 | 第37-39页 |
4.2 结果 | 第39-41页 |
4.2.1 药物筛选试验 | 第39页 |
4.2.2 特比萘芬与奥硝唑体外联合抑菌试验 | 第39-41页 |
4.3 讨论 | 第41-42页 |
4.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复方阴道炎纳米乳在位凝胶的刺激性试验 | 第43-45页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5.2 结果 | 第44-45页 |
5.3 结论 | 第45页 |
第六章 复方阴道炎纳米乳在位凝胶稳定性研究 | 第45-47页 |
6.1 仪器与试药 | 第45页 |
6.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45-47页 |
6.2.1 离心稳定性试验 | 第45页 |
6.2.2 光照稳定性试验 | 第45页 |
6.2.3 湿度稳定性试验 | 第45-46页 |
6.2.4 温度稳定性试验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