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1 环境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2 植物生物量与植物功能性状的关系 | 第13-14页 |
1.2.3 环境和遗传背景对植物功能性状与生物量的影响 | 第14-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1 群落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8-19页 |
1.3.2 生物量变化来源分析 | 第19页 |
1.3.3 功能性状间的协变关系及其对环境的响应 | 第19页 |
1.3.4 植物生物量、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的响应关系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括和数据基础 | 第21-2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3页 |
2.2 数据采集 | 第23-26页 |
2.2.1 植物功能性状数据采集 | 第23-24页 |
2.2.2 环境数据的提取 | 第24-25页 |
2.2.3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群落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26-31页 |
3.1 分析方法 | 第26页 |
3.2 研究结果 | 第26-29页 |
3.3 讨论 | 第29-30页 |
3.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生物量变化来源分析 | 第31-35页 |
4.1 分析方法 | 第31页 |
4.2 研究结果 | 第31-33页 |
4.3 讨论 | 第33-34页 |
4.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五章 植物生物量与功能性状的关系 | 第35-39页 |
5.1 分析方法 | 第35页 |
5.2 研究结果 | 第35-37页 |
5.3 讨论 | 第37-38页 |
5.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六章 植物生物量、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的响应关系 | 第39-47页 |
6.1 分析方法 | 第39页 |
6.2 研究结果 | 第39-43页 |
6.2.1 群落功能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 第39-42页 |
6.2.2 群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 第42-43页 |
6.3 讨论 | 第43-46页 |
6.3.1 群落功能性状间的协变关系 | 第43-44页 |
6.3.2 植物生物量、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的响应关系 | 第44-46页 |
6.4 小结 | 第46-47页 |
6.4.1 群落功能性状间的协变关系 | 第46页 |
6.4.2 植物生物量、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的响应关系 | 第46-4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附录 符号说明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