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4页 |
1.1 研究背景和课题来源 | 第18-19页 |
1.2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其来源 | 第19-20页 |
1.3 TiO_2的特征与光催化性能 | 第20-23页 |
1.3.1 TiO_2的晶体结构与性质 | 第20-21页 |
1.3.2 TiO_2的光催化原理 | 第21-22页 |
1.3.3 TiO_2光催化剂的优势与不足 | 第22-23页 |
1.4 TiO_2的载体种类 | 第23-24页 |
1.5 三种多孔矿物简介及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1.5.1 硅藻土性质与应用 | 第24-27页 |
1.5.2 沸石的性质与应用 | 第27-28页 |
1.5.3 硼泥脱镁硅渣的性质与应用 | 第28页 |
1.6 纳米TiO_2的负载方法 | 第28-30页 |
1.6.1 固相反应法 | 第29页 |
1.6.2 液相沉淀法 | 第29页 |
1.6.3 溶胶凝胶法 | 第29-30页 |
1.7 TiO_2可见光活性的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1.7.1 染料表面光敏化改性 | 第30页 |
1.7.2 金属掺杂改性 | 第30-31页 |
1.7.3 非金属掺杂改性 | 第31页 |
1.8 小结 | 第31-32页 |
1.9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32页 |
1.9.1 研究目标 | 第32页 |
1.9.2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1.10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研究方法 | 第34-44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装置 | 第34-36页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2.2.2 实验装置 | 第35-36页 |
2.3 实验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2.3.1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36-37页 |
2.3.2 重金属Cr(VI)、Cu~(2+)的吸附实验 | 第37页 |
2.3.3 重金属Cr(VI)、Cu~(2+)的光催化实验 | 第37-38页 |
2.4 表征仪器与方法 | 第38-41页 |
2.4.1 化学组成分析 | 第38页 |
2.4.2 X射线衍射测试(XRD) | 第38页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SEM-EDS) | 第38-39页 |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第39页 |
2.4.5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 | 第39页 |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9页 |
2.4.7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分析(UV-vis) | 第39-40页 |
2.4.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40页 |
2.4.9 热重-差热分析(TG-DSC) | 第40页 |
2.4.10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 | 第40-41页 |
2.4.11 Zeta电位分析 | 第41页 |
2.5 吸附和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41-43页 |
2.5.1 反应体系的确定 | 第41页 |
2.5.2 Cr(VI)分析方法及标准曲线绘制 | 第41-42页 |
2.5.3 Cu~(2+)分析方法及标准曲线绘制 | 第42-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纳米TiO_2/硅藻土光催化剂的制备、结构及光催化特性 | 第44-78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4-48页 |
3.2.1 硅藻土 | 第44-47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3.2.3 表征方法 | 第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76页 |
3.3.1 正交实验 | 第49-50页 |
3.3.2 TiO_2负载量的影响 | 第50-52页 |
3.3.3 煅烧温度的影响 | 第52-58页 |
3.3.4 煅烧时间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5 样品表征 | 第59-62页 |
3.3.6 吸附实验 | 第62-65页 |
3.3.7 光催化实验 | 第65-69页 |
3.3.8 光催化单因素实验 | 第69-71页 |
3.3.9 动力学拟合 | 第71-73页 |
3.3.10光催化产物分析 | 第73-75页 |
3.3.11回收再利用性能 | 第75-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纳米TiO_2/沸石光催化剂的制备、结构及光催化特性 | 第78-102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8-81页 |
4.2.1 沸石 | 第78-81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81页 |
4.2.3 表征方法 | 第8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1-100页 |
4.3.1 TiO_2负载量的影响 | 第81-85页 |
4.3.2 煅烧温度的影响 | 第85-89页 |
4.3.3 样品表征 | 第89-92页 |
4.3.4 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 | 第92-96页 |
4.3.5 光催化动力学 | 第96-98页 |
4.3.6 吸附对光催化反应促进机理 | 第98-99页 |
4.3.7 回收再利用性能 | 第99-10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纳米TiO_2/硼泥脱镁硅渣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不同矿物载体对比 | 第102-120页 |
5.1 引言 | 第10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2-106页 |
5.2.1 硼泥脱镁硅渣 | 第102-105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105-106页 |
5.2.3 表征方法 | 第10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8页 |
5.3.1 TiO_2负载量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5.3.2 煅烧温度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5.3.3 样品表征 | 第108-110页 |
5.3.4 优化工艺制备的不同矿物载体复合催化剂对比 | 第110-114页 |
5.3.5 相同工艺制备的不同矿物载体复合催化剂对比 | 第114-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g-C_3N_4/TiO_2/硅藻土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可见光催化性能 | 第120-134页 |
6.1 引言 | 第120-121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21-122页 |
6.2.1 实验方法 | 第121页 |
6.2.2 表征方法 | 第121-122页 |
6.2.3 可见光催化去除Cr(VI)实验 | 第12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33页 |
6.3.1 g-C_3N_4的制备与性能 | 第122-126页 |
6.3.2 g-C_3N_4/TiO_2/硅藻土光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 | 第126-132页 |
6.3.3 g-C_3N_4/TiO_2/硅藻土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机理 | 第132-13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8页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34-136页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6-137页 |
7.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4页 |
致谢 | 第154-156页 |
作者简介 | 第15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6-157页 |
在学期间撰写的发明专利 | 第157页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57页 |
主要获奖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