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无线通信研究过程中的阻碍和难点 | 第12-13页 |
1.3 透地通信系统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磁感应无线通信系统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27页 |
2.1 无线透地通信系统工作原理 | 第17-18页 |
2.2 磁感应通信技术的相关模型 | 第18-20页 |
2.2.1 磁感应通信等效模型 | 第18-19页 |
2.2.2 磁感应技术特性分析 | 第19-20页 |
2.3 协同式磁感应透地通信特点 | 第20-22页 |
2.3.1 协同天线的基本特性 | 第20-21页 |
2.3.2 影响天线尺寸的因素 | 第21-22页 |
2.4 协同式磁感应通信技术特性研究 | 第22-26页 |
2.4.1 磁偶极子的近场辐射 | 第22-24页 |
2.4.2 不同方式的协同式磁感应特性 | 第24-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磁感应透地通信系统的信道研究 | 第27-39页 |
3.1 无线透地通信信道的特性分析 | 第27-31页 |
3.1.1 大地信道的结构特性 | 第27页 |
3.1.2 地层电磁参数研究 | 第27-30页 |
3.1.3 等效电磁参数的计算 | 第30-31页 |
3.2 磁感应通信的电磁干扰 | 第31-33页 |
3.2.1 干扰源分析 | 第31-32页 |
3.2.2 干扰抑制方案 | 第32-33页 |
3.3 磁感应通信的信号传输特性分析 | 第33-38页 |
3.3.1 电磁衰减特性 | 第33-34页 |
3.3.2 信道路径损耗 | 第34-35页 |
3.3.3 通信路径的仿真研究 | 第35-37页 |
3.3.4 信道容量分析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阵列天线的设计分析 | 第39-63页 |
4.1 天线的特性参数 | 第39-43页 |
4.1.1 电路特性参数 | 第39-40页 |
4.1.2 辐射特性参数 | 第40-43页 |
4.2 协同式天线阵列研究 | 第43-49页 |
4.2.1 二元天线阵 | 第43-46页 |
4.2.2 等间距线性多元阵 | 第46-48页 |
4.2.3 不等间距线性多元阵 | 第48-49页 |
4.3 阵列天线互耦特性研究 | 第49-57页 |
4.3.1 天线阵广义阻抗矩阵的计算 | 第49-52页 |
4.3.2 二元阵与多元阵的互阻抗分析 | 第52-55页 |
4.3.3 阵列天线的互阻抗仿真分析 | 第55-56页 |
4.3.4 考虑互耦的阵列天线 | 第56-57页 |
4.4 磁性天线的主体设计 | 第57-61页 |
4.4.1 天线参数的设定 | 第58-60页 |
4.4.2 磁芯的特性研究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基于FEKO协同式磁感应通信系统的仿真研究 | 第63-81页 |
5.1 电磁场仿真软件及矩量法介绍 | 第63-67页 |
5.1.1 FEKO简介 | 第63-65页 |
5.1.2 矩量法的原理和实现 | 第65-67页 |
5.2 数值建模仿真 | 第67-69页 |
5.2.1 大地分层构建 | 第67-68页 |
5.2.2 天线模型构建 | 第68页 |
5.2.3 选取求解量 | 第68-69页 |
5.3 不同方式下的电磁特性状态 | 第69-72页 |
5.3.1 单一天线方式下的特性分析 | 第69-70页 |
5.3.2 协同式天线方式下的特性分析 | 第70-71页 |
5.3.3 等间距与不等间距的阵列特性分析 | 第71-72页 |
5.4 协同式天线排列布局的优化 | 第72-77页 |
5.4.1 不同间距的扫参对比 | 第73-75页 |
5.4.2 不同角度的扫参对比 | 第75-77页 |
5.5 协同通信相关参数研究 | 第77-8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1-8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1-82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