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煤催化解聚提质的研究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我国煤炭资源利用 | 第15页 |
1.2 煤热解过程 | 第15-17页 |
1.2.1 热解反应过程 | 第15-16页 |
1.2.2 裂解反应 | 第16-17页 |
1.2.3 二次裂解反应 | 第17页 |
1.3 热解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4 传统催化热解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1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18-19页 |
1.4.2 过渡金属催化剂 | 第19页 |
1.4.3 负载型催化剂 | 第19-20页 |
1.5 催化解聚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6 煤中硫的形态及分布 | 第20页 |
1.7 煤中硫的测定 | 第20-21页 |
1.7.1 全硫测定 | 第20-21页 |
1.7.2 硫酸盐硫测定 | 第21页 |
1.7.3 黄铁矿硫测定 | 第21页 |
1.7.4 有机硫测定 | 第21页 |
1.8 硫的脱除 | 第21-23页 |
1.8.1 物理脱硫 | 第22页 |
1.8.2 化学脱硫 | 第22页 |
1.8.3 生物法脱硫 | 第22-23页 |
1.9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33页 |
2.1 实验用煤样 | 第25-26页 |
2.2 催化剂添加过程 | 第26-27页 |
2.3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27-29页 |
2.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7页 |
2.3.2 催化解聚装置 | 第27-29页 |
2.4 产物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2.4.1 产物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第29-30页 |
2.4.2 总硫和形态硫测定 | 第30页 |
2.4.3 XRD分析 | 第30页 |
2.4.4 FTIR分析 | 第30页 |
2.4.5 TG/DTG分析 | 第30页 |
2.4.6 气体的分析 | 第30-31页 |
2.4.7 焦油馏分分析 | 第31页 |
2.4.8 焦油组分分析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不同密度氯化锌溶液浮沉对煤样脱硫的影响 | 第33-45页 |
3.1 不同氯化锌溶液密度下的浮沉脱硫 | 第3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3-43页 |
3.2.1 浮沉实验收率 | 第33-34页 |
3.2.2 产物工业分析 | 第34页 |
3.2.3 产物全硫及形态硫分析 | 第34-35页 |
3.2.4 灰平衡计算 | 第35-37页 |
3.2.5 硫平衡分布 | 第37-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氯化锌浮沉上浮煤煤热解特性研究 | 第45-61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5-60页 |
4.2.1 煤样XRD分析 | 第45-46页 |
4.2.2 煤样灰成分分析 | 第46页 |
4.2.3 煤岩显微组分分析 | 第46-47页 |
4.2.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7-51页 |
4.2.5 TG/DTG分析 | 第51-54页 |
4.2.6 热解产物分布 | 第54-57页 |
4.2.7 焦油GC×GC-MS分析 | 第57-58页 |
4.2.8 焦油馏分分析 | 第58-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陕西原煤和DE1.4煤催化解聚研究 | 第61-81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61-62页 |
5.1.1 煤样的选择 | 第61页 |
5.1.2 催化剂的选择 | 第61-62页 |
5.1.3 实验操作 | 第62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2-80页 |
5.2.1 解聚产物分布 | 第62-66页 |
5.2.2 解聚产物元素分析 | 第66-67页 |
5.2.3 解聚产物氢分布 | 第67-69页 |
5.2.4 TG/DTG分析 | 第69-72页 |
5.2.5 焦油馏分分析 | 第72-74页 |
5.2.6 焦油GC×GC-MS分析 | 第74-78页 |
5.2.7 半焦硫含量分析 | 第78-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