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1 前言 | 第14-31页 |
1.1 马立克病的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1.1 病原学 | 第15-16页 |
1.1.2 流行病学 | 第16-18页 |
1.1.3 发病的机理与病理变化 | 第18-22页 |
1.1.3.1 早期增殖性阶段 | 第19-20页 |
1.1.3.2 病毒的潜伏感染阶段 | 第20页 |
1.1.3.3 第二次溶细胞感染期 | 第20-21页 |
1.1.3.4 转化和肿瘤形成 | 第21-22页 |
1.1.3.5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第22页 |
1.2 马立克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2.1 与致肿瘤相关的马立克病病毒特有基因 | 第23-24页 |
1.2.2 马立克病病毒的基因及相关蛋白 | 第24-25页 |
1.2.2.1 即时早期基因 | 第24页 |
1.2.2.2 早期基因 | 第24-25页 |
1.2.2.3 晚期基因 | 第25页 |
1.3 诊断技术 | 第25-26页 |
1.3.1 常规诊断 | 第25-26页 |
1.3.2 病毒分离 | 第26页 |
1.3.3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 第26页 |
1.4 马立克病的防制措施 | 第26-27页 |
1.4.1 免疫机理 | 第26-27页 |
1.4.2 疫苗研究进展 | 第27页 |
1.4.3 新型疫苗 | 第27页 |
1.5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 | 第27-29页 |
1.5.1 发病机理 | 第28页 |
1.5.2 流行病学 | 第28-29页 |
1.6 影响马立克病疫苗免疫效力的因素 | 第29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9-3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1-42页 |
2.1 材料 | 第31-32页 |
2.1.1 细胞和试验动物 | 第31页 |
2.1.2 疫苗与病毒 | 第31页 |
2.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1页 |
2.1.4 其他试剂的配制方法 | 第31-32页 |
2.2 方法 | 第32-42页 |
2.2.1 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 第32页 |
2.2.2 马立克病毒的增殖与定量 | 第32-33页 |
2.2.3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定量 | 第33-34页 |
2.2.3.1 DNA试剂盒提取 | 第33-34页 |
2.2.3.2 斑点分子杂交 | 第34页 |
2.2.4 试验分组 | 第34-35页 |
2.2.5 SPF鸡的死亡率及肿瘤发生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2.2.5.1 病理学检测 | 第35-36页 |
2.2.6 体重和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第36页 |
2.2.7 NDV和AIV灭活疫苗的免疫和抗体水平的测定 | 第36-37页 |
2.2.7.1 红细胞凝集试验与血凝抑制试验 | 第36页 |
2.2.7.2 红细胞凝集试验步骤 | 第36-37页 |
2.2.7.3 血凝抑制试验步骤 | 第37页 |
2.2.8 GX0101的增殖动态 | 第37-39页 |
2.2.8.1 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提取 | 第38-39页 |
2.2.8.2 荧光定量PCR扩增 | 第39页 |
2.2.9 不同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39-40页 |
2.2.9.1 外周血淋巴细胞RNA提取 | 第39-40页 |
2.2.9.2 cDNA的合成 | 第40页 |
2.2.10 统计学分析 | 第40-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3页 |
3.1 病毒毒力的测定 | 第42页 |
3.1.1 GX0101毒株定量与检测 | 第42页 |
3.1.2 SD15毒株的定量 | 第42页 |
3.2 死亡率及肿瘤发生率 | 第42-45页 |
3.3 感染CIAV对SPF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 对NDV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 | 第46-47页 |
3.5 对AIV-H9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 | 第47-48页 |
3.6 感染CIAV对SPF鸡中枢免疫器官的影响 | 第48-50页 |
3.7 GX0101在鸡体内的增殖结果 | 第50-52页 |
3.7.1 荧光定量PCR批内重复性 | 第50-51页 |
3.7.2 GX0101增殖动态 | 第51-52页 |
3.8 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7 致谢 | 第64-65页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