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5-3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9页 |
1.2.1 哲学视角的人机关系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1.2.2 机体哲学的研究综述 | 第23-29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9-3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2 理论基础和概念解释 | 第31-52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31-45页 |
2.1.1 中国文化背景的机体哲学 | 第31-35页 |
2.1.2 技术中介理论的影响 | 第35-39页 |
2.1.3 技术功能理论的支撑 | 第39-42页 |
2.1.4 责任伦理学的启示 | 第42-45页 |
2.2 概念解释 | 第45-52页 |
2.2.1 机体哲学视野中的机器 | 第45-48页 |
2.2.2 机体哲学视野中的人机关系 | 第48-50页 |
2.2.3 机体哲学视野中的功能、意向和责任 | 第50-52页 |
3 人机关系认识的历史演变过程 | 第52-70页 |
3.1 古代对人与工具关系的认识 | 第52-55页 |
3.1.1 西方古代的工具观 | 第53-54页 |
3.1.2 中国古代的工具观 | 第54-55页 |
3.2 近代对人机关系的认识 | 第55-61页 |
3.2.1 近代机械论视角下的人机关系 | 第56-58页 |
3.2.2 19世纪的人机关系理论 | 第58-61页 |
3.3 现代对人机关系的认识 | 第61-69页 |
3.3.1 20世纪初期的人机关系理论 | 第61-62页 |
3.3.2 技术现象学的反思 | 第62-66页 |
3.3.3 对赛博格的哲学反思 | 第66-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4 机体哲学视野中的人机关系结构分析 | 第70-97页 |
4.1 人机关系的递进结构模型 | 第70-82页 |
4.1.1 以“相互依赖”为特征的模型 | 第71-74页 |
4.1.2 以“相互渗透”为特征的模型 | 第74-77页 |
4.1.3 以“相互嵌入”为特征的模型 | 第77-82页 |
4.2 当代人机关系结构中对“人”的反思 | 第82-90页 |
4.2.1 人机之间的本体论界限 | 第82-85页 |
4.2.2 人机之间的意向差别 | 第85-88页 |
4.2.3 人机之间的价值冲突 | 第88-90页 |
4.3 当代人机关系结构中对“机器”的社会批判 | 第90-96页 |
4.3.1 人作为机器“附庸”的劳动异化 | 第90-92页 |
4.3.2 机器使用中的功能异化 | 第92-93页 |
4.3.3 机器作为“座架”的精神异化 | 第93-94页 |
4.3.4 “机器世界”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异化 | 第94-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5 机体哲学视野中的人机关系演进分析 | 第97-135页 |
5.1 人机关系中的功能转移 | 第98-109页 |
5.1.1 由简单到复杂的功能设计 | 第99-103页 |
5.1.2 由局部到整体的功能整合 | 第103-106页 |
5.1.3 由低级到高级的功能进化 | 第106-109页 |
5.2 人机关系中的意向转移 | 第109-122页 |
5.2.1 使用语境中的意向转移 | 第110-113页 |
5.2.2 设计语境中的意向转移 | 第113-117页 |
5.2.3 解释语境中的意向转移 | 第117-122页 |
5.3 人机关系中的责任转移 | 第122-133页 |
5.3.1 道德的角色责任 | 第123-127页 |
5.3.2 间接的道德责任 | 第127-130页 |
5.3.3 积极的预防责任 | 第130-13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6 机体哲学视野中的人机关系伦理问题及对策 | 第135-153页 |
6.1 人机关系的伦理问题 | 第135-142页 |
6.1.1 伦理能动者的扩展 | 第135-138页 |
6.1.2 伦理能动对象的转变 | 第138-140页 |
6.1.3 伦理学根基面临的新挑战 | 第140-142页 |
6.2 处理人机关系的机体哲学对策 | 第142-153页 |
6.2.1 机器应用与“生命机体”的协调 | 第142-144页 |
6.2.2 机器应用与“社会机体”的协调 | 第144-148页 |
6.2.3 机器应用与“精神机体”的协调 | 第148-149页 |
6.2.4 “大道”框架中各类“机体”关系的动态稳定 | 第149-15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53-158页 |
7.1 结论 | 第153-155页 |
7.2 创新点 | 第155-156页 |
7.3 展望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66-168页 |
致谢 | 第168-170页 |
作者简介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