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现实案例引发的并存的债务承担制度争议 | 第11-15页 |
(一) 一起案例引出的问题 | 第11-12页 |
(二) 并存的债务承担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1. 并存的债务承担的定义 | 第12页 |
2. 并存的债务承担的属性 | 第12-13页 |
3. 并存的债务承担的主要方式 | 第13页 |
4. 并存的债务承担的成立要件 | 第13-14页 |
5. 并存的债务承担的法律效力 | 第14-15页 |
二、并存的债务承担制度与类似制度对比 | 第15-21页 |
(一) 与保证相对比 | 第16-17页 |
1. 两者的性质不同 | 第17页 |
2. 债务变化的影响不同 | 第17页 |
(二) 与免责的债务承担相对比 | 第17-18页 |
1. 两者的性质不同 | 第18页 |
2. 主体的变更不同 | 第18页 |
3. 两者的成立条件不同 | 第18页 |
4. 第三人承担债务的范围不同 | 第18页 |
(三) 与第三人代为履行相对比 | 第18-21页 |
1. 两者的本质不同 | 第19页 |
2. 两者的目的不同 | 第19-20页 |
3. 两者的主体地位不同 | 第20页 |
4. 两者的效力不同 | 第20页 |
5. 承担违约责任的主体不同 | 第20页 |
6. 在从权利与从义务的享有及履行上不同 | 第20-21页 |
三、对构建并存债务承担制度的必要性的认识 | 第21-23页 |
(一) 债务承担制度的源头追溯 | 第21-22页 |
(二) 我国司法实践的现实需要 | 第22-23页 |
四、我国民法中并存的债务承担制度之构建 | 第23-29页 |
(一) 国外关于并存的债务承担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 第23-24页 |
1. 德国的债务加入制度 | 第23页 |
2. 日本的债的更新制度 | 第23页 |
3. 法国的债的更新制度 | 第23-24页 |
(二) 并存的债务承担制度之建构框架 | 第24-29页 |
1. 明确并存的债务承担制度的立法宗旨 | 第24页 |
2. 明确并存的债务承担法律关系的认定标准 | 第24-27页 |
3. 规定债权人、债务人、第三人在并存的债务承担中的权利 | 第27页 |
4. 大胆设想并存的债务承担制度的法律条文 | 第27-29页 |
结语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个人简历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