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研究前的准备 | 第17-23页 | 
| 2.1 研究区域的选择 | 第17-18页 | 
| 2.2 实验数据源 | 第18-19页 | 
| 2.2.1 影像情况说明 | 第18-19页 | 
| 2.2.2 Worldview-2简介 | 第19页 | 
| 2.3 计算机解译软件的选择 | 第19-21页 | 
| 2.4 软件和硬件支持 | 第21页 | 
| 2.4.1 软件支持 | 第21页 | 
| 2.4.2 硬件支持 | 第21页 | 
| 2.5 技术标准与规定 | 第21-23页 | 
| 2.5.1 数学基础 | 第21页 | 
| 2.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第21-22页 | 
| 2.5.3 地表覆盖信息采集的原则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遥感影像地表覆盖分类信息提取的原理和方法 | 第23-25页 | 
| 3.1 遥感解译中的地物类别特征 | 第23页 | 
| 3.2 遥感解译的流程及方法 | 第23-25页 | 
| 3.2.1 遥感解译的流程 | 第23-24页 | 
| 3.2.2 遥感解译的方法 | 第24-25页 | 
| 第四章 不同方法的地表覆盖分类信息提取 | 第25-77页 | 
| 4.1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提取的人工目视解译 | 第28-41页 | 
| 4.1.1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人工目视解译的流程 | 第29-30页 | 
| 4.1.2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人工目视解译的规则 | 第30页 | 
| 4.1.3 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对实验区域进行地表覆盖分类信息的提取 | 第30-41页 | 
| 4.2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提取的计算机解译软件自动解译 | 第41-69页 | 
| 4.2.1 应用计算机自动解译软件FeatureStation_GeoEX提取地表覆盖分类信息 | 第41-52页 | 
| 4.2.2 应用计算机自动解译软件ENVI提取地表覆盖分类信息 | 第52-69页 | 
| 4.3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提取的计算机—人工交互式解译 | 第69-77页 | 
| 4.3.1 人工修改经过FgatureStation_GeoEX计算机自动解译的图斑 | 第70-72页 | 
| 4.3.2 人工修改经过ENVI计算机自动解译的图斑 | 第72-77页 | 
| 第五章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提取的结果对比及应用选择 | 第77-87页 | 
| 5.1 计算机自动解译结果的对比 | 第77-79页 | 
| 5.1.1 计算机自动解译结果的对比方式 | 第77-78页 | 
| 5.1.2 FeatureStation_GeoEX和ENVI自动解译结果的对比 | 第78-79页 | 
| 5.2 计算机—人工交互式解译结果的对比 | 第79-82页 | 
| 5.2.1 计算机—人工交互式解译结果的对比方式 | 第79-80页 | 
| 5.2.2 FeatureStation_GeoEX和ENVI在人工解译后的结果对比 | 第80-82页 | 
| 5.3 实验结果的应用分析 | 第82-87页 | 
| 5.3.1 我国地形地貌的概述 | 第82-84页 | 
| 5.3.2 计算机自动解译结果的应用 | 第84页 | 
| 5.3.3 计算机—人工交互式解译结果的应用 | 第84-8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 6.1 结论 | 第87-88页 | 
| 6.2 展望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附录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