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论文

基于几个长期定位试验的长江上、中游水稻土磷素肥力与磷肥肥效的演变规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英文缩略表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4-18页
        1.2.1 水稻生产和磷肥施用现状第14页
        1.2.2 长期施肥下土壤磷库变化特征第14-15页
        1.2.3 长期施肥下磷素平衡和累积特征第15-16页
        1.2.4 长期施肥下作物磷素吸收和磷肥效率变化特征第16-17页
        1.2.5 施肥与土壤有效磷的阈值第17-18页
    1.3 存在问题与展望第18-19页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研究方法第19-26页
    2.1 研究区域的概况第19-22页
    2.2 研究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第22-23页
        2.2.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2.2.2 预期目标第23页
    2.3 试验方案和技术路线第23-24页
        2.3.1 试验方案第23页
        2.3.2 技术路线第23-24页
    2.4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第24-26页
第三章 长期施肥下稻田土壤磷素肥力演变规律第26-41页
    3.1 引言第26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26-27页
        3.2.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设计第26页
        3.2.2 数据处理第26页
        3.2.3 统计分析第26-27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7-39页
        3.3.1 长期施肥下土壤有效磷变化特征第27-33页
        3.3.2 长期施肥下土壤全磷变化特征第33-36页
        3.3.3 长期施肥下土壤磷素活化系数变化及影响因素第36-39页
    3.4 讨论第39-40页
    3.5 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水稻和小麦产量对长期施用磷肥的响应特征第41-51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1-42页
        4.2.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设计第41页
        4.2.2 数据处理第41页
        4.2.3 统计分析第41-4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2-50页
        4.3.1 长期施磷肥下红壤性水稻土早稻和晚稻产量变化第42-46页
        4.3.2 长期施磷肥下紫色土冬小麦和晚稻产量变化第46-47页
        4.3.3 磷肥增产贡献率的变化第47-50页
    4.4 讨论第50页
    4.5 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长期施肥下稻田生态系统的磷肥效率变化规律和磷素表观平衡第51-75页
    5.1 引言第51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5.2.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设计第51页
        5.2.2 数据处理第51-52页
        5.2.3 统计分析第52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2-72页
        5.3.1 长期不同施肥下作物吸磷量的变化特征第52-55页
        5.3.2 长期施肥下作物磷肥利用率变化特征第55-58页
        5.3.3 长期施肥下作物磷肥回收率变化特征第58-59页
        5.3.4 长期施肥下作物磷肥农学效率变化特征第59-63页
        5.3.5 长期施肥下作物磷肥生理效率变化特征第63-68页
        5.3.6 土壤磷素表观平衡第68-69页
        5.3.7 土壤磷素表观平衡与Olsen-P之间的关系第69-72页
    5.4 讨论第72-73页
    5.5 小结第73-75页
第六章 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探讨及应用第75-81页
    6.1 引言第75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75页
        6.2.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设计第75页
        6.2.2 数据处理第75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75-79页
    6.4 讨论第79-80页
    6.5 小结第80-81页
第七章 长期施肥下红黄泥磷素形态变化特征第81-89页
    7.1 引言第81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81-82页
        7.2.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设计第81页
        7.2.2 数据处理第81-82页
        7.2.3 统计分析第82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82-86页
        7.3.1 红黄泥无机磷组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第82-83页
        7.3.2 红壤性水稻土无机磷组分比例的变化特征第83-86页
        7.3.3 红壤性水稻土无机磷组分对土壤有效磷的贡献第86页
    7.4 讨论第86-87页
    7.5 小结第87-89页
第八章 全文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89-92页
    8.1 结论第89-90页
    8.2 本研究创新点第90页
    8.3 本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90-91页
    8.4 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作者简介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调控内源生长激素提高柑橘再生及遗传转化效率的研究
下一篇:金属氧化物低温NH3-SCR催化剂抗水抗硫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