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第17-19页 |
1.3.1 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框架结构与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1页 |
1.4.1 论文创新点 | 第19页 |
1.4.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2 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演进与比较 | 第21-27页 |
2.1 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演进历程 | 第21-24页 |
2.1.1 国际保险合同会计的演进历程 | 第21-22页 |
2.1.2 我国保险合同会计的演进历程 | 第22-24页 |
2.2 保险合同会计准则比较 | 第24-27页 |
2.2.1 国际保险合同准则的改革重点 | 第24页 |
2.2.2 我国与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 第24-27页 |
3 保险合同会计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 第27-37页 |
3.1 保险合同的相关概念 | 第27-30页 |
3.1.1 保险合同的定义及分类 | 第27-28页 |
3.1.2 保险合同准备金的概念 | 第28-29页 |
3.1.3 保险合同相关理论 | 第29-30页 |
3.2 保险合同会计确认理论分析 | 第30-32页 |
3.2.1 保险合同准备金的会计要素归属 | 第30-31页 |
3.2.2 保险合同的确认模式 | 第31-32页 |
3.3 保险合同会计计量理论分析 | 第32-35页 |
3.3.1 计量属性的选择基础 | 第32-33页 |
3.3.2 保险合同的计量属性选择 | 第33-34页 |
3.3.3 保险合同准备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的计量模式分析 | 第34-35页 |
3.4 保险合同会计信息披露理论分析 | 第35-37页 |
3.4.1 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 第35-36页 |
3.4.2 保险合同会计信息披露的特殊性分析 | 第36-37页 |
4 我国保险合同的会计处理现状及准则存在的问题 | 第37-49页 |
4.1 我国保险合同会计处理现状 | 第37-44页 |
4.1.1 样本公司的选取方法与基本情况 | 第37页 |
4.1.2 我国保险合同会计确认的现状 | 第37-41页 |
4.1.3 我国保险合同会计计量的现状 | 第41-43页 |
4.1.4 我国保险合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 第43-44页 |
4.2 我国保险合同会计确认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4.3 我国保险合同会计计量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4.3.1 保险合同履约现金流边界问题 | 第45-46页 |
4.3.2 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中边际因素问题 | 第46-47页 |
4.3.3 保险合同后续计量的波动性问题 | 第47页 |
4.4 我国保险合同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 | 第47-49页 |
5 我国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改革建议 | 第49-57页 |
5.1 改革总体思路 | 第49页 |
5.2 完善我国保险合同会计确认的建议 | 第49-50页 |
5.3 完善我国保险合同会计计量的建议 | 第50-54页 |
5.3.1 明确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模式及方法 | 第50-51页 |
5.3.2 定义“保险边界原则”,明确边界内现金流 | 第51-52页 |
5.3.3 明确边际因素的内涵及计量方法 | 第52-54页 |
5.4 完善我国保险合同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 第54-5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6.2 本文局限性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