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磁记录技术 | 第8-9页 |
1.2 较大磁各向异性材料的探索 | 第9-13页 |
1.2.1 3d和4d(或5d)元素的组合 | 第9-10页 |
1.2.2 堆垛方式 | 第10-13页 |
1.3 调控磁各向异性的方式 | 第13-16页 |
1.3.1 电场对磁各向异性的调控 | 第13-14页 |
1.3.2 吸附原子调控磁各向异性 | 第14-15页 |
1.3.3 其它调控磁各向异性的方式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计算原理以及方法 | 第18-27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1 Born-Oppenheimer近似(BO近似,也称绝热近似) | 第18-19页 |
2.1.2 Thomas-Fermi模型简介 | 第19页 |
2.1.3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19-20页 |
2.1.4 Kohn-Sham方程 | 第20-22页 |
2.2 赝势(PP) | 第22-23页 |
2.3 交换相关能泛函 | 第23-24页 |
2.3.1 局域密度近似泛函 | 第24页 |
2.3.2 广义梯度近似泛函 | 第24页 |
2.4 VASP简介 | 第24-25页 |
2.5 磁晶各向异性(Magnetocrystallineanisotropy,MCA) | 第25-27页 |
2.5.1 自旋—轨道耦合(spin–orbitcoupling,SOC) | 第25页 |
2.5.2 磁晶各向异性(Magnetocrystallineanisotropy,MCA)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电场调控金属多层膜的磁各向异性 | 第27-39页 |
3.1 建立模型 | 第27-28页 |
3.2 表面弛豫 | 第28-29页 |
3.3 计算及模型的相关参数 | 第29-30页 |
3.4 研究内容 | 第30-38页 |
3.4.1 二阶微扰公式 | 第30-31页 |
3.4.2 K点的测试 | 第31-32页 |
3.4.3 Fe基金属薄膜的磁各向异性 | 第32页 |
3.4.4 电场调控磁各向异性 | 第32-34页 |
3.4.5 磁各向异性的进一步讨论 | 第34-36页 |
3.4.6 Bader电荷分析 | 第36-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单原子对金属多层膜磁各向异性的调控 | 第39-48页 |
4.1 测试吸附后体系的磁状态 | 第39-40页 |
4.2 吸附后体系磁各向异性的变化 | 第40-41页 |
4.3 电场对吸附体系的影响 | 第41-43页 |
4.4 吸附体系磁各向异性的进一步讨论 | 第43-46页 |
4.5 其它吸附原子对体系磁各向异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