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2.1 气溶胶监测网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2 AOD与PM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3 光学特性与成分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8-19页 |
1.4 参考文献 | 第19-28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8-35页 |
2.1 站点介绍 | 第28-29页 |
2.2 仪器介绍 | 第29-32页 |
2.2.1 AOD的观测 | 第29-30页 |
2.2.2 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观测 | 第30页 |
2.2.3 混合层高度(MLH)的观测 | 第30页 |
2.2.4 颗粒物化学成分的观测 | 第30-31页 |
2.2.5 离子配对方案 | 第31页 |
2.2.6 气团后向轨迹模式 | 第31页 |
2.2.7 气象数据 | 第31-32页 |
2.2.8 气溶胶消光系数的计算 | 第32页 |
2.3 小结 | 第32页 |
2.4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北京地区气溶胶质量浓度、光学性质及化学组成 | 第35-58页 |
3.1 北京地区颗粒物质量浓度及光学性质的时空变化分析 | 第35-44页 |
3.2 2005-2014 年北京站颗粒物质量浓度和光学性质的变化特征 | 第44-46页 |
3.3 北京站气溶胶化学成分特征分 | 第46-55页 |
3.4 小结 | 第55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第四章 气溶胶光学厚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及卫星反演北京地区颗粒物分布 | 第58-76页 |
4.1 不同要素下气溶胶光学厚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相关性 | 第58-64页 |
4.2 利用卫星反演北京地区的颗粒物分布 | 第64-73页 |
4.3 小结 | 第73页 |
4.4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第五章 北京地区气溶胶消光阈值分析 | 第76-83页 |
5.1 不同条件下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消光阈值 | 第76-80页 |
5.2 个例分析 | 第80-81页 |
5.3 小结 | 第81页 |
5.4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第六章 气溶胶光学特性与成分的关系 | 第83-102页 |
6.1 气溶胶消光系数的计算与特征 | 第83-88页 |
6.2 消光系数与成分的关系 | 第88-100页 |
6.3 小结 | 第100页 |
6.4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7.2 特色和创新 | 第103-104页 |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04-105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
项目和平台支持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