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1 炳灵寺石窟史地背景及文化状况 | 第10-13页 |
| 1.1 炳灵寺石窟史地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炳灵寺石窟史地佛教文化传播活动 | 第11-13页 |
| 2 炳灵寺169 窟塑像壁画的艺术风格 | 第13-22页 |
| 2.1 169窟壁画塑像概况 | 第13-16页 |
| 2.1.1 壁画 | 第13-15页 |
| 2.1.2 塑像 | 第15-16页 |
| 2.2 169窟壁画塑像艺术风格 | 第16-22页 |
| 2.2.1 朴拙率真 | 第16-17页 |
| 2.2.2 装饰性强 | 第17-19页 |
| 2.2.3 自由外拓 | 第19-20页 |
| 2.2.4 动静相生 | 第20-21页 |
| 2.2.5 形简意赅 | 第21页 |
| 2.2.6 民族特色 | 第21-22页 |
| 3. 炳灵寺169 窟壁画塑像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 | 第22-29页 |
| 3.1 印度犍陀螺与马图拉风格的影响 | 第22-24页 |
| 3.1.1 犍陀螺风格影响 | 第22-23页 |
| 3.1.2 马图拉风格影响 | 第23-24页 |
| 3.2 西域石窟壁画风格的影响 | 第24-25页 |
| 3.3 中原传统绘画风格的影响 | 第25-29页 |
| 3.3.1 魏晋之风 | 第25-26页 |
| 3.3.2 秦汉之美 | 第26-29页 |
| 4. 炳灵寺169 窟与天梯山、麦积山石窟同时期壁画塑像风格对比 | 第29-32页 |
| 4.1 169窟西秦壁画与天梯山北凉时期壁画风格对比 | 第29-30页 |
| 4.2 169窟西秦塑像与麦积山后秦时期塑像风格对比 | 第30-32页 |
| 5. 炳灵寺169 窟壁画的现代意义 | 第32-36页 |
| 5.1 169窟壁画艺术语言的转换性 | 第32-34页 |
| 5.2 169窟壁画的现代意义 | 第34-36页 |
| 附图 | 第36-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