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1页 |
1.1 论文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 当前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9-10页 |
1.3 工作量统计 | 第10-11页 |
第2章 矿区地质背景 | 第11-13页 |
第3章 韩国软玉的宝石学特征 | 第13-19页 |
3.1 手标本描述 | 第13-14页 |
3.2 韩国软玉主要物理性质 | 第14-16页 |
3.2.1 韩国软玉的物理性质 | 第14-15页 |
3.2.2 韩国软玉硬度测试 | 第15页 |
3.2.3 韩国软玉物理性质测试结果分析 | 第15-16页 |
3.3 不同产地软玉的基本物理性质及相互对比分析 | 第16-19页 |
第4章 韩国软玉的成分及结构研究 | 第19-49页 |
4.1 偏光显微镜观察 | 第19-29页 |
4.1.1 韩国软玉的矿物组成 | 第19-21页 |
4.1.2 韩国软玉的结构特征 | 第21-27页 |
4.1.3 其他产地软玉偏光镜下特点及相互对比分析 | 第27-29页 |
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29-35页 |
4.2.1 白色软玉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结果及其分析 | 第29-30页 |
4.2.2 青色软玉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结果及其分析 | 第30-32页 |
4.2.3 糖色软玉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结果及其分析 | 第32页 |
4.2.4 粒径大小与结构和密度等物理性质的关系讨论 | 第32-33页 |
4.2.5 其他产地软玉扫描镜测试结果及相互对比分析 | 第33-35页 |
4.3 韩国软玉的电子探针分析 | 第35-38页 |
4.3.1 韩国软玉样品电子探针分析 | 第35-37页 |
4.3.2 不同产地软玉化学成分对比 | 第37-38页 |
4.4 韩国软玉的X 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 第38-42页 |
4.5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45页 |
4.6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分析 | 第45-48页 |
4.6.1 韩国产软玉LA-ICP-MS 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4.6.2 不同产地软玉LA-ICP-MS 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4.7 韩国软玉与其他产地软玉次要矿物成分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第5章 韩国软玉矿床成因的探讨 | 第49-53页 |
5.1 韩国软玉的成因类型 | 第49-50页 |
5.2 韩国软玉的成矿物质条件 | 第50页 |
5.3 富硅的热水溶液是形成韩国软玉的另一条件 | 第50-51页 |
5.4 韩国软玉形成的温度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