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泌尿生殖器肿瘤论文--女性生殖器肿瘤论文--卵巢肿瘤论文

大鼠上皮性卵巢癌诱发模型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7-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前言第15-18页
第一部分 原位布片包埋法构建大鼠上皮性卵巢癌诱发模型第18-27页
    1 仪器和材料第18-19页
        1.1 仪器第18-19页
        1.2 材料第19页
        1.3 实验动物第19页
        1.4 DMBA的配制第19页
    2 实验方法第19-22页
        2.1 大鼠的饲养与分组第19-20页
        2.2 大鼠上皮性卵巢癌诱发模型的建立第20-21页
        2.3 大鼠上皮性卵巢癌诱发模型的一般观察和组织学鉴定第21-22页
    3 实验结果第22-24页
        3.1 大鼠上皮性卵巢癌诱发模型的统计分析第22-23页
        3.2 大鼠上皮性卵巢癌诱发模型的一般病理学观察第23-24页
    4 讨论第24-25页
        4.1 上皮性卵巢癌的诊疗现状第24页
        4.2 大鼠卵巢癌诱发模型第24页
        4.3 新方法构建的大鼠卵巢癌诱发模型优势第24-25页
    5 小结第25-27页
第二部分 大鼠卵巢浆液性腺癌诱发过程中血清蛋白质组学变化的研究第27-54页
    1 仪器和材料第27-31页
        1.1 仪器第27-28页
        1.2 材料第28-29页
        1.3 溶液配制第29-31页
    2 实验对象第31-32页
    3 实验方法第32-39页
        3.1 血清标本采集第32页
        3.2 血清预处理第32页
        3.3 PROTEOMINER富集血清低丰度蛋白(各池即每个EP管步骤相同)第32-33页
        3.4 血清样品BRADFORD法蛋白定量第33页
        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观察低丰度蛋白富集效果第33-34页
        3.6 ITRAQ蛋白标记和质谱样品制备第34-37页
        3.7 差异表达蛋白验证第37-39页
    4 实验结果第39-50页
        4.1 PROTEOMINER富集血清中低丰度蛋白的SDS-PAGE结果第39-40页
        4.2 血清样品蛋白质定量标准曲线第40页
        4.3 不同阶段浆液性腺癌模型组及相应的空白和对照组血清蛋白质鉴定第40-41页
        4.4 不同阶段浆液性腺癌模型组与空白组血清差异蛋白筛选第41-42页
        4.5 不同阶段正常对照模型组与空白组血清差异蛋白筛选第42-43页
        4.6 浆液性腺癌模型组内血清差异蛋白筛选第43-45页
        4.7 正常对照模型组内血清差异蛋白筛选第45-46页
        4.8 第24周浆液性腺癌模型组和第24周正常对照组血清差异蛋白筛选第46-47页
        4.9 相比较于空白组及正常对照模型组内血清差异蛋白筛选第47-48页
        4.10 相比较于空白和正常对照组及浆液性腺癌模型组内血清差异蛋白筛选第48页
        4.11 差异表达蛋白质功能分类第48-49页
        4.12 浆液性腺癌模型S3组血清差异蛋白表达水平验证第49-50页
    5 讨论第50-52页
        5.1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卵巢浆液性腺癌研究中的应用第50-51页
        5.2 几种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特点及功能探讨第51-52页
    6 小结第52-54页
第三部分 四种大鼠上皮性卵巢癌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第54-82页
    1 仪器和材料第54-55页
        1.1 仪器第54页
        1.2 材料第54-55页
        1.3 溶液配制第55页
    2 实验对象第55页
    3 实验方法第55-62页
        3.1 血清标本采集第55页
        3.2 血清预处理第55-56页
        3.3 多重亲和去除系统第56-57页
        3.4 血清样品BRADFORD法蛋白定量第57页
        3.5 SDS-PAGE对高丰度蛋白去除效果的评估第57-58页
        3.6 ITRAQ蛋白标记和质谱样品制备第58-61页
        3.7 差异表达蛋白验证第61-62页
    4 实验结果第62-79页
        4.1 MARS亲合色谱柱去除血清高丰度蛋白实验结果第62-64页
        4.2 不同亚型EOC模型组及相应的空白和对照组血清蛋白质鉴定第64页
        4.3 浆液性腺癌组和正常对照与空白组血清差异蛋白筛选第64-65页
        4.4 粘液性腺癌组和正常对照与空白组血清差异蛋白筛选第65页
        4.5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和正常对照与空白组血清差异蛋白筛选第65-68页
        4.6 透明细胞腺癌组和正常对照与空白组血清差异蛋白筛选第68-69页
        4.7 浆液性腺癌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差异蛋白筛选第69-71页
        4.8 粘液性腺癌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差异蛋白筛选第71页
        4.9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差异蛋白筛选第71页
        4.10 透明细胞腺癌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差异蛋白筛选第71-74页
        4.11 不同亚型EOC模型组共同表达的差异蛋白第74-76页
        4.12 不同亚型EOC模型组差异蛋白表达情况第76-77页
        4.13 差异表达蛋白质功能分类第77-78页
        4.14 EOC模型组血清差异蛋白表达水平验证第78-79页
    5 讨论第79-81页
        5.1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不同亚型EOC研究中的应用第79页
        5.2 几种差异表达蛋白的特点和功能探讨第79-81页
    6 小结第81-82页
总结第82-86页
参考文献第86-96页
综述第96-114页
    参考文献第105-114页
中英文缩写对照第114-117页
作者简介第117-119页
致谢第119-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bx1基因表达调节斑马鱼神经嵴细胞的发育及其与视黄酸信号的关系
下一篇:GDSL家族嗜热酯酶EstL5的结构与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