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8-9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第二章 个人理财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11-18页 |
2.1 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以及分类 | 第11页 |
2.2 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因素 | 第11-14页 |
2.2.1 宏观因素 | 第11-14页 |
2.2.2 微观因素 | 第14页 |
2.3 个人理财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2.3.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4-15页 |
2.3.2 投资组合理论 | 第15-16页 |
2.3.3 金融中介理论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国内外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 | 第18-25页 |
3.1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 | 第18页 |
3.2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特点 | 第18-20页 |
3.2.1 “以客户为导向、以市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 | 第19页 |
3.2.2 多渠道全能型的服务 | 第19-20页 |
3.2.3 细分市场,目标客户准确 | 第20页 |
3.2.4 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健全化 | 第20页 |
3.3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3.4 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3.5 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 | 第22页 |
3.6 我国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潜力 | 第22-25页 |
第四章 中美银行个人理财市场比较分析 | 第25-43页 |
4.1 比较分析的内容 | 第25-26页 |
4.2 比较分析的框架 | 第26页 |
4.3 中美个人理财产品比较 | 第26-33页 |
4.3.1 美国典型的个人理财产品 | 第27-30页 |
4.3.2 国内典型的个人理财产品 | 第30-32页 |
4.3.3 中美理财产品的简单比较 | 第32-33页 |
4.4 银行本身理财水平的差异 | 第33-35页 |
4.4.1 中美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时间上的差异 | 第33-34页 |
4.4.2 中美银行技术手段的差异 | 第34页 |
4.4.3 中美银行经营模式的差异 | 第34-35页 |
4.5 银行理财人员的差异 | 第35-37页 |
4.5.1 美国银行理财人员的监管措施 | 第36页 |
4.5.2 国内银行理财人员的监管措施 | 第36-37页 |
4.6 中美个人理财市场经济环境的差异 | 第37-43页 |
4.6.1 中美投资者观念的差异 | 第37页 |
4.6.2 中美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异 | 第37-43页 |
第五章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 | 第43-48页 |
5.1 加快金融创新,丰富个人理财产品 | 第43-44页 |
5.2 允许混业经营,发展全能银行 | 第44页 |
5.3 培养高素质的个人理财人员 | 第44-46页 |
5.4 加强我国居民的社会保障,降低居民消费 | 第46-4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49页 |
6.1 本文的总结 | 第48页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48页 |
6.3 本文的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大摘要 | 第53-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