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6页 |
1.1 中草药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 | 第12页 |
1.2 中药脂溶性成分概述 | 第12-14页 |
1.2.1 生物碱类化合物 | 第13页 |
1.2.2 醌类化合物 | 第13页 |
1.2.3 挥发油类化合物 | 第13-14页 |
1.2.4 鞣质化合物 | 第14页 |
1.2.5 萜类化合物 | 第14页 |
1.2.6 甾体类化合物 | 第14页 |
1.3 中药脂溶性成分鉴定方法 | 第14-16页 |
1.3.1 薄层色谱法(TLC) | 第15页 |
1.3.2 气相色谱法(GC) | 第15页 |
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15页 |
1.3.4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 第15-16页 |
1.3.5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 第16页 |
1.4 黄芪-白芍药对概述 | 第16-18页 |
1.4.1 黄芪主要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6-17页 |
1.4.2 白芍主要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7-18页 |
1.4.3 黄芪-白芍药对 | 第18页 |
1.5 抗氧化方法评价体系 | 第18-21页 |
1.5.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法 | 第18页 |
1.5.2 Trolox当量抗氧化能力检测法 | 第18-19页 |
1.5.3 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检测法 | 第19页 |
1.5.4 β-胡萝卜素漂白法 | 第19页 |
1.5.5 抗脂质氧化检测 | 第19-21页 |
1.5.6 体内抗氧化实验 | 第21页 |
1.6 抗氧化物质的作用机理概述 | 第21-24页 |
1.6.1 氧化反应 | 第21-22页 |
1.6.2 抗氧化剂作用机制 | 第22-24页 |
1.7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7.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4页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2.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26-27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2.2.2 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27页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28-32页 |
2.4.1 黄芪、白芍及药对不同溶剂提取物提取方法 | 第28-29页 |
2.4.2 黄芪、白芍及药对不同溶剂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测定 | 第29-30页 |
2.4.3 黄芪、白芍及药对不同溶剂提取物中总酚和黄酮量的测定 | 第30页 |
2.4.4 黄芪、白芍及药对石油醚提取物物质成分鉴定 | 第30-31页 |
2.4.5 黄芪、白芍及药对乙酸乙酯提取物油脂抗氧化试验 | 第31页 |
2.4.6 黄芪、白芍及药对乙酸乙酯提取物物质成分鉴定 | 第31-32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9页 |
3.1 黄芪、白芍及药对不同溶剂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测定 | 第33-35页 |
3.1.1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33-34页 |
3.1.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34-35页 |
3.1.3 β-胡萝卜素漂白能力 | 第35页 |
3.2 黄芪、白芍及药对不同溶剂提取物总酚和黄酮含量测定 | 第35-38页 |
3.3 黄芪、白芍及药对石油醚提取物物质成分鉴定 | 第38-40页 |
3.4 黄芪、白芍及药对乙酸乙酯提取物油脂抗氧化能力 | 第40-44页 |
3.4.1 油脂过氧化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值测定 | 第40-44页 |
3.5 黄芪、白芍药对乙酸乙酯提取物物质基础分析 | 第44-49页 |
3.5.1 高效液相色谱(HPLC)条件的确定 | 第44页 |
3.5.2 黄芪白勺药对乙酸乙酯提取物物质基础鉴定 | 第44-49页 |
4 讨论 | 第49-55页 |
4.1 黄芪、白芍及药对不同溶剂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分析 | 第49-50页 |
4.2 黄芪、白芍及药对油脂抗氧化协同作用分析 | 第50-52页 |
4.3 黄芪、白芍及药对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成分分析 | 第52-54页 |
4.4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4-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