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净水工程(给水处理)论文

纳滤膜处理微污染水源水试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微污染水源水第10页
        1.1.2 南方高开发地区水源水现状第10-11页
        1.1.3 常规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局限性第11页
    1.2 微污染水工艺研究源水处理进展第11-14页
        1.2.1 强化常规处理工艺第11-12页
        1.2.2 增加预处理工艺第12-13页
        1.2.3 增加深度处理工艺第13-14页
    1.3 纳滤技术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1 纳滤的原理和特点第14-15页
        1.3.2 纳滤在饮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第15页
        1.3.3 纳滤技术的经济性第15-16页
    1.4 纳滤膜的污染问题第16-18页
        1.4.1 纳滤膜污染的类型第16-17页
        1.4.2 纳滤膜污染的影响因素第17页
        1.4.3 纳滤膜污染的控制方法第17-18页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技术路线及内容第18-20页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页
        1.5.2 技术路线图第18-19页
        1.5.3 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20-28页
    2.1 纳滤膜和膜装置第20-22页
        2.1.1 纳滤膜性能第20页
        2.1.2 纳滤卷式膜装置第20-21页
        2.1.3 纳滤平板膜装置第21页
        2.1.4 实验工艺流程第21-22页
    2.2 预处理优化实验材料和装置第22-23页
        2.2.1 活性炭和生物活性炭预处理第22页
        2.2.2 混凝预处理第22-23页
        2.2.3 超滤预处理第23页
    2.3 有机物组分分离实验材料和流程第23-25页
        2.3.1 树脂和树脂柱第23页
        2.3.2 树脂的预处理第23-24页
        2.3.3 有机物分离流程第24-25页
    2.4 污染物分析方法第25-28页
        2.4.1 常规微污染物分析方法第25页
        2.4.2 非常规微污染物分析方法第25-26页
        2.4.3 膜阻力分析方法第26-28页
第3章 纳滤处理微污染物的效能研究第28-38页
    3.1 纳滤单元的污染去除效能研究第28-30页
        3.1.1 对常规微污染物的去除第28-29页
        3.1.2 对非常规微污染物的去除第29-30页
    3.2 预处理对纳滤效能的影响第30-36页
        3.2.1 对去除有机物的影响第30-32页
        3.2.2 对去除无机离子的影响第32-36页
        3.2.3 对浊度去除的影响第36页
    3.3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4章 纳滤膜污染行为与预处理优化研究第38-59页
    4.1 进水基质对膜污染的影响第38-43页
        4.1.1 总有机物浓度第38-39页
        4.1.2 有机物亲属水性第39-42页
        4.1.3 金属离子第42-43页
    4.2 纳滤过程的预处理优化第43-51页
        4.2.1 不同预处理下膜污染程度对比第43-44页
        4.2.2 不同预处理下膜通量恢复能力对比第44-46页
        4.2.3 不同预处理下膜污染阻力分析第46页
        4.2.4 纳滤膜工作周期内出水水质的变化第46-51页
    4.3 混凝沉淀预处理与纳滤组合工艺优化研究第51-58页
        4.3.1 混凝剂选择的优化第51-53页
        4.3.2 混凝剂投加量的优化第53-55页
        4.3.3 静置沉淀时间的优化第55-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纳滤系统稳定性运行第59-68页
    5.1 纳滤去除微污染物的效能分析第59-64页
        5.1.1 TOC和UV254第59-60页
        5.1.2 氮化合物第60-62页
        5.1.3 非常规有机物第62-64页
    5.2 纳滤膜污染行为和特征第64-67页
        5.2.1 膜比通量下降趋势和分析第64-65页
        5.2.2 膜清洗效果和分析第65-66页
        5.2.3 SEM分析第66-67页
    5.3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结论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声速燃烧室流固耦合传热特性研究
下一篇:面向铁路突发事件的应急服务设施选址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