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长蘅杜诗评点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上编 邵长蘅杜诗评语辑校研究 | 第12-91页 |
第1章 邵长蘅杜诗评语文献来源 | 第13-18页 |
1.1 卢坤“五家评本”《杜工部集》 | 第13-14页 |
1.2 韩菼批校《钱注杜诗》 | 第14页 |
1.3 江浩然《杜诗集说》 | 第14-15页 |
1.4 杨伦《杜诗镜铨》 | 第15-16页 |
1.5 朱琦《杜诗精华》 | 第16页 |
1.6 袁康《诸名家评本钱牧斋注杜诗》 | 第16-17页 |
1.7 刘濬《杜诗集评》 | 第17-18页 |
第2章 邵长蘅杜诗评语辑校的编排及体例 | 第18-26页 |
2.1 评语以卢坤“五家评本”《杜工部集》为主 | 第18-24页 |
2.2 校对底本及篇目编次以仇注为准 | 第24页 |
2.3 佚文辑校的具体编排体例说明 | 第24-26页 |
第3章 邵长蘅杜诗评语辑校 | 第26-91页 |
下编 邵长蘅杜诗评点研究 | 第91-134页 |
第1章 邵长蘅杜诗评点背景分析 | 第92-102页 |
1.1 邵长蘅生平及其著述简介 | 第92-93页 |
1.2 杜诗评点史概述 | 第93-97页 |
1.2.1 评点之界定 | 第93-94页 |
1.2.2 杜诗评点史的概述 | 第94-97页 |
1.3 邵长蘅杜诗评点时间推测及产生原因分析 | 第97-102页 |
1.3.1 邵长蘅杜诗评点时间推测 | 第97-98页 |
1.3.2 邵长蘅杜诗评点产生原因分析 | 第98-102页 |
第2章 邵长蘅杜诗评点特色总结 | 第102-134页 |
2.1 论杜诗的师承渊源及影响与接受 | 第102-110页 |
2.1.1 论杜诗的师承渊源 | 第102-106页 |
2.1.2 论杜诗的影响及接受 | 第106-110页 |
2.2 论杜诗体格 | 第110-114页 |
2.2.1 沉郁顿挫 | 第110-113页 |
2.2.2 萧散真率 | 第113-114页 |
2.3 论杜诗章法整密稳称 | 第114-117页 |
2.3.1 叙述有次第 | 第115页 |
2.3.2 以起承转合之法详解章法 | 第115-117页 |
2.4 对钱注的继承和批驳 | 第117-127页 |
2.4.1 邵长蘅杜诗评点对钱注的继承 | 第117-118页 |
2.4.2 邵长蘅杜诗评点对钱注的批驳 | 第118-127页 |
2.5 对杜诗的校勘 | 第127-130页 |
2.5.1 音韵法校勘杜诗 | 第128页 |
2.5.2 理校法校勘杜诗 | 第128-130页 |
2.6 指摘杜诗瑕疵 | 第130-134页 |
2.6.1 指摘杜诗瑕疵归纳总结 | 第130-131页 |
2.6.2 指摘杜诗瑕疵原因分析 | 第131-134页 |
结语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