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0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第2章 孟子仁政思想的立论基础 | 第10-16页 |
2.1 孟子的身世和师承 | 第10页 |
2.2 孟子幼受慈母之教 | 第10-12页 |
2.3 孟子师承 | 第12页 |
2.4 孟子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2-13页 |
2.5 经济变革和政治风云 | 第13-14页 |
2.6 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 | 第14-16页 |
第3章 孟子仁政思想的心性论根据 | 第16-21页 |
3.1 性善论--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 第16-17页 |
3.2 心性论中“善”的构建 | 第17-18页 |
3.3 符合道德理性的政治才是仁政 | 第18-21页 |
第4章 孟子仁政思想 | 第21-33页 |
4.1 君民关系论—以民为本 | 第21-22页 |
4.2 制民之产—仁政之基 | 第22-27页 |
4.2.1 制民之产,实行井田制 | 第23-25页 |
4.2.2 轻摇赋税,使民以时 | 第25-27页 |
4.3 反对暴力主张和平统一 | 第27-31页 |
4.4 相对互补的君臣关系论 | 第31-33页 |
第五章 孟子仁政思想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 | 第33-37页 |
5.1 孟子“仁政”对“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影响 | 第33-34页 |
5.2 孟子“仁政”对近现代的启示意义 | 第34-35页 |
5.3 孟子“仁政”中“民有恒产”的现代价值 | 第35-37页 |
结束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