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桥梁小尺寸构件早期病害成因分析 | 第11-24页 |
1.2.1 桥梁小尺寸构件早期病害情况调查 | 第11-13页 |
1.2.2 钢筋混凝土桥梁裂缝形成的原因 | 第13-21页 |
1.2.3 桥梁小尺寸构件早期病害的处理方法 | 第21-2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混凝土早期病害的理论分析计算及室内模型试验 | 第26-58页 |
2.1 混凝土早期变形与裂缝 | 第26-29页 |
2.1.1 早期温度场与温度裂缝 | 第26页 |
2.1.2 早期收缩与徐变 | 第26-28页 |
2.1.3 早期应力场 | 第28-29页 |
2.2 混凝土早期病害的有限元分析 | 第29-36页 |
2.2.1 混凝土早期损伤的模型类 | 第29-31页 |
2.2.2 混凝土早期病害的有限元分析 | 第31-36页 |
2.3 参数的随机生成 | 第36-37页 |
2.4 混凝土早期应力分析框架 | 第37-38页 |
2.5 计算结果及后处理 | 第38-39页 |
2.5.1 高斯点应力向结点应力的转化 | 第38页 |
2.5.2 应力修平 | 第38-39页 |
2.6 混凝土早期性能试验数值模拟 | 第39-46页 |
2.6.1 计算模型 | 第39页 |
2.6.2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39-40页 |
2.6.3 混凝土早期性能数值分析结果 | 第40-46页 |
2.7 配筋混凝土的配筋约束试验 | 第46-51页 |
2.7.1 试验方法介绍 | 第47-49页 |
2.7.2 框架约束度 | 第49-50页 |
2.7.3 试验方案 | 第50-51页 |
2.8 数值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 | 第51-57页 |
2.8.1 约束荷载 | 第51-54页 |
2.8.2 混凝土应力 | 第54-56页 |
2.8.3 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2.9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桥梁小尺寸构件临界尺寸研究 | 第58-102页 |
3.1 混凝土尺寸效应综述 | 第59-63页 |
3.1.1 混凝土强度尺寸效应的理论研究 | 第59-61页 |
3.1.2 混凝土强度尺寸效应的以往实验回顾 | 第61-63页 |
3.2 混凝土强度尺寸效应的实验研究 | 第63-71页 |
3.2.1 试验目的与设计 | 第63-64页 |
3.2.2 材料的选配 | 第64-65页 |
3.2.3 试件的制作和养护 | 第65页 |
3.2.4 试验过程 | 第65-66页 |
3.2.5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 第66-68页 |
3.2.6 抗压强度尺寸效应分析 | 第68-71页 |
3.3 混凝土强度尺寸效应的数值模型和数值分析 | 第71-91页 |
3.3.1 混凝土骨料级配理论 | 第72-73页 |
3.3.2 二级配混凝土骨料颗粒数目的计算 | 第73-74页 |
3.3.3 随机骨料模型的生成 | 第74-76页 |
3.3.4 有限元模型的生成 | 第76-80页 |
3.3.5 采用均值弹脆性模型的数值分析 | 第80-84页 |
3.3.6 采用非均值弹脆性模型的数值分析 | 第84-87页 |
3.3.7 采用均值弹塑性模型的数值分析 | 第87-91页 |
3.4 四种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91-92页 |
3.5 试件尺寸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92-97页 |
3.5.1 不同尺寸试件骨料颗粒数目的计算 | 第92-94页 |
3.5.2 计算结果 | 第94-97页 |
3.6 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97-101页 |
3.6.1 粗骨料最大粒径与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97-99页 |
3.6.2 粗骨料级配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99-101页 |
3.7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四章 适用于桥梁小尺寸构件的自密实混凝土及其施工技术的研究 | 第102-147页 |
4.1 原材料及试验方案设计 | 第103-110页 |
4.1.1 水泥 | 第103页 |
4.1.2 骨料 | 第103-107页 |
4.1.3 矿物掺和料 | 第107-109页 |
4.1.4 外加剂 | 第109-110页 |
4.2 高效减水剂与水泥的相容性试验 | 第110-112页 |
4.3 确定高效减水剂掺量饱和点的试验 | 第112-114页 |
4.4 胶凝材料与天津 UNF-5 高效减水剂的相容性试验 | 第114-117页 |
4.5 自密实混凝土设计 | 第117-127页 |
4.5.1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117-120页 |
4.5.2 C40 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 | 第120页 |
4.5.3 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试验 | 第120-127页 |
4.6 自密实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 第127-134页 |
4.6.1 自密实混凝土强度试验 | 第127-131页 |
4.6.2 自密实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 | 第131-132页 |
4.6.3 自密实混凝土的抗折强度 | 第132页 |
4.6.4 自密实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强度 | 第132-134页 |
4.7 正交设计的试验因素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4.7.1 砂率、胶凝材料用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4.7.2 水胶比、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4.8 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 | 第136-138页 |
4.8.1 自密实混凝土的抗渗透性 | 第137页 |
4.8.2 自密实混凝土抑制碱一骨料反应的性能 | 第137页 |
4.8.3 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 第137-138页 |
4.8.4 自密实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 | 第138页 |
4.8.5 自密实混凝土的抗钢筋锈蚀性能 | 第138页 |
4.9 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工艺 | 第138-146页 |
4.9.1 施工前的准备 | 第138-139页 |
4.9.2 原材料储存与管理 | 第139-140页 |
4.9.3 原材料技术性能要求 | 第140-141页 |
4.9.4 混凝土搅拌 | 第141页 |
4.9.5 混凝土运输 | 第141-142页 |
4.9.6 混凝土浇筑 | 第142-143页 |
4.9.7 混凝土养护 | 第143-145页 |
4.9.8 模板安装、拆除 | 第145-146页 |
4.10 小结 | 第146-147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147-148页 |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第147页 |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