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0页 |
1.2 植物内生细菌的来源及分类 | 第10-11页 |
1.3 植物内生细菌的普遍性和种类多样性 | 第11-12页 |
1.4 植物内生细菌分离与鉴定 | 第12-13页 |
1.5 植物内生细菌的生物学作用 | 第13-17页 |
1.6 植物内生细菌在生产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7 植物内生细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 第18-19页 |
1.8 杨树中内生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9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菌株P22和S16的分类地位的鉴定 | 第21-29页 |
1 材料 | 第21-22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21页 |
1.2 供试培养基 | 第21-22页 |
2 方法 | 第22-25页 |
2.1 菌株的活化与扩增 | 第22页 |
2.2 菌株P22和S16的初步鉴定 | 第22-24页 |
2.3 菌株P22和S16的16S rDNA鉴定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3.1 菌株P22和S16的初步鉴定 | 第25-26页 |
3.2 菌株P22和S16的16SrDNA序列分析 | 第26-28页 |
3.4 菌株P22和S16的分类鉴定 | 第28页 |
4 结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组培苗接菌试验 | 第29-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1.2 供试培养基 | 第29页 |
1.3 不加IBA处理试验 | 第29页 |
1.4 不同IBA处理试验 | 第29-30页 |
1.5 组培苗生物量的计算 | 第30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2.1 菌株P22和S16对三倍体毛白杨组培苗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 不同IBA浓度与不同菌株处理对三倍体毛白杨组培苗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 菌株P22和S16对枫香组培苗的影响 | 第32-34页 |
2.4 不同IBA浓度与不同菌株处理对枫香组培苗的影响 | 第34-35页 |
3 结论与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室外扦插接菌试验 | 第37-42页 |
1 试验地概况 | 第37页 |
2 材料 | 第37页 |
3 方法 | 第37-38页 |
3.1 插床的准备 | 第37页 |
3.2 扦插方式 | 第37页 |
3.3 调查方法 | 第37-38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4.1 菌株P22和S16对欧美杨107室外扦插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 菌株P22和S16对旱柳室外扦插的影响 | 第39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9-4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作者简历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