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言 | 第11页 |
1 亚麻纤维概述 | 第11-15页 |
1.1 亚麻纤维的形态结构 | 第12页 |
1.2 亚麻纤维的化学组成 | 第12-15页 |
1.2.1 半纤维素 | 第13页 |
1.2.2 果胶 | 第13页 |
1.2.3 木质素 | 第13-14页 |
1.2.4 亚麻纤维中其他共生物 | 第14-15页 |
2 生物酶概述 | 第15-25页 |
2.1 酶的基本概念 | 第15页 |
2.2 酶的特性 | 第15-16页 |
2.2.1 高效性 | 第15页 |
2.2.2 专一性 | 第15页 |
2.2.3 反应条件温和性 | 第15页 |
2.2.4 酶活性可控性 | 第15-16页 |
2.3 酶的作用机理 | 第16-18页 |
2.3.1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2.3.2 果胶酶的作用机理 | 第17页 |
2.3.3 复配酶的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2.4 酶的失活 | 第18页 |
2.5 影响酶反应速度和活性的因素 | 第18-20页 |
2.5.1 pH 值对酶反应速度和活性的影响 | 第18页 |
2.5.2 温度对酶反应速度和活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2.5.3 酶浓度对酶反应速度和活性的影响 | 第19页 |
2.5.4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和活性的影响 | 第19页 |
2.5.5 激活剂或抑制剂对酶反应速度和活性的影响 | 第19-20页 |
2.5.6 其他因素对酶反应速度和活性的影响 | 第20页 |
2.6 酶在纺织染整行业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2.6.1 酶应用概述 | 第20-22页 |
2.6.2 酶在亚麻染整工艺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2.7 本试验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5页 |
2.7.1 本试验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7.2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3 实验 | 第25-36页 |
3.1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25页 |
3.2 试验材料及药品 | 第25-27页 |
3.3 试验工艺 | 第27-31页 |
3.3.1 生物酶前处理试验工艺 | 第27-29页 |
3.3.2 传统前处理试验工艺 | 第29页 |
3.3.3 工艺简介 | 第29-30页 |
3.3.4 传统工艺处方 | 第30-31页 |
3.4 试验方法 | 第31-36页 |
3.4.1 回潮率的测定 | 第31页 |
3.4.2 白度的测定 | 第31页 |
3.4.3 聚合度的测定 | 第31-33页 |
3.4.4 上染率的测定 | 第33-34页 |
3.4.5 扫描电镜对纤维表面的观察 | 第34页 |
3.4.6 亚麻纤维中分裂度的测定 | 第34页 |
3.4.7 果胶含量的测定 | 第34-36页 |
4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6-62页 |
4.1 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5页 |
4.1.1 pH 值对亚麻粗纱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2 温度对亚麻粗纱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3 酸性纤维素酶用量对亚麻粗纱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4 酸性果胶酶对亚麻粗纱性能的影响 | 第41-43页 |
4.1.5 时间对亚麻粗纱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6 氯化钙用量对亚麻粗纱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 单因素试验设计与讨论 | 第45-55页 |
4.2.1 pH 值的单因素试验 | 第46-47页 |
4.2.2 温度的单因素试验 | 第47-48页 |
4.2.3 酸性纤维素酶用量的单因素试验 | 第48-50页 |
4.2.4 酸性果胶酶用量的单因素试验 | 第50-51页 |
4.2.5 时间的单因素试验 | 第51-52页 |
4.2.6 氯化钙用量的单因素试验 | 第52-54页 |
4.2.7 氯化钙催化的对照试验 | 第54-55页 |
4.3 最佳工艺的确定 | 第55-56页 |
4.4 最佳工艺的验证试验 | 第56-57页 |
4.5 扫描电镜对粗纱表面的观察 | 第57-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