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1章 “心理模块性”研究的历史沿革 | 第17-33页 |
1.1 柏拉图的“灵魂三分法” | 第17-18页 |
1.2 笛卡尔的“知觉”与“判断力”之区分 | 第18-19页 |
1.3 加尔的“官能心理学” | 第19-21页 |
1.3.1 官能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 第19-20页 |
1.3.2 对加尔官能心理学的评价 | 第20-21页 |
1.4 康德的“感性”与“知性”官能学说 | 第21-24页 |
1.4.1 康德的“先天”概念 | 第21-22页 |
1.4.2 感性与知性的模块关系 | 第22-24页 |
1.5 皮亚杰知觉与概念的“旁系关系”学说 | 第24-26页 |
1.5.1 皮亚杰关于知觉与概念的研究 | 第25-26页 |
1.5.2 皮亚杰“旁系关系”的模块思想 | 第26页 |
1.6 乔姆斯基“语言模块”学说 | 第26-28页 |
1.6.1 “语言官能结构内部呈模块性(modularity)” | 第27页 |
1.6.2 模块是一种“心理官能”(mental faculty) | 第27-28页 |
1.7 平克的“语言本能”学说 | 第28-30页 |
1.7.1 语言是交流信息的生物“适应器” | 第29页 |
1.7.2 语言是一种“离散的组合系统” | 第29-30页 |
1.8 福多的“心理模块性”学说 | 第30-33页 |
1.8.1 福多对“心理功能”的三分法 | 第31页 |
1.8.2 “中心系统”是非模块性的 | 第31-33页 |
第2章 当代进化心理学的心理模块理论 | 第33-48页 |
2.1 巴斯的“心理适应器”理论 | 第33-39页 |
2.1.1 什么是进化心理学 | 第33-35页 |
2.1.2 巴斯的“心理适应器” | 第35-38页 |
2.1.3 “心理适应器”的模块性 | 第38-39页 |
2.2 所谓“达尔文模块” | 第39-41页 |
2.3 进化心理学模块理论的新发展 | 第41-48页 |
2.3.1 “领域一般性机制”为何不可能 | 第41-44页 |
2.3.2 对行为的“最终解释” | 第44-48页 |
第3章 关于近期代表性模块理论的缺陷的反思 | 第48-57页 |
3.1 福多“心理模块性”理论的缺陷 | 第48-53页 |
3.1.1 关于认知机制的“功能分类” | 第48-51页 |
3.1.2 福多对“功能分解”方法的不当运用 | 第51-52页 |
3.1.3 “中心系统”没有特化的神经结构吗? | 第52-53页 |
3.2 进化心理学模块理论的缺陷 | 第53-57页 |
3.2.1 过于泛化的“模块”概念 | 第54-55页 |
3.2.2 模块之间的关系尚缺乏论证 | 第55-57页 |
第4章 认知心理学的新范式(一):理论假设 | 第57-75页 |
4.1 心理学范式 | 第57-58页 |
4.2 心理模块观的理论假设 | 第58-64页 |
4.2.1 开放性的理论工具 | 第59-60页 |
4.2.2 基于“具身认知的”身心统一论 | 第60页 |
4.2.3 心理模块是进化的心理机制 | 第60-62页 |
4.2.4 人脑是一个“可分解系统” | 第62页 |
4.2.5 人脑实质上是许多功能上独立的单元(即模块)相互作用的产物 | 第62-64页 |
4.3 知觉模块的研究假设 | 第64-67页 |
4.3.1 知觉模块性研究的哲学起源 | 第64-65页 |
4.3.2 知觉模块性的科学心理学起源 | 第65-67页 |
4.4 语言模块的研究假设 | 第67-71页 |
4.4.1 乔姆斯基语言模块的研究假设 | 第67-69页 |
4.4.2 平克“语言本能”的研究假设 | 第69-71页 |
4.5 数模块的研究假设 | 第71-73页 |
4.5.1 “数字模块”的研究假设 | 第71-72页 |
4.5.2 “数字核心系统”的研究假设 | 第72-73页 |
4.6 推理模块的研究假设 | 第73-74页 |
4.7 “心理理论”模块的研究假设 | 第74-75页 |
第5章 认知心理学的新范式(二):概念框架 | 第75-127页 |
5.1 心理模块观的概念框架 | 第75-85页 |
5.1.1 心理模块的定义 | 第75-78页 |
5.1.2 模块的构成标准 | 第78-84页 |
5.1.3 对几种模块概念的剖析 | 第84-85页 |
5.2 知觉模块的概念框架 | 第85-99页 |
5.2.1 基于模块概念的知觉 | 第85-87页 |
5.2.2 知觉模块的“领域特殊性” | 第87-88页 |
5.2.3 一些典型的“领域特殊的”知觉模块 | 第88-94页 |
5.2.4 知觉模块的“信息封闭性” | 第94-99页 |
5.3 语言模块的概念框架 | 第99-109页 |
5.3.1 基于模块概念的语言 | 第99-102页 |
5.3.2 语言模块的领域特殊性和信息封闭性 | 第102-109页 |
5.4 数模块的概念框架 | 第109-112页 |
5.4.1 基于模块概念的数 | 第109-110页 |
5.4.2 数模块的领域特殊性和信息封闭性 | 第110-112页 |
5.5 推理模块的概念框架 | 第112-115页 |
5.5.1 基于模块概念的推理 | 第112-114页 |
5.5.2 推理模块的领域特殊性 | 第114-115页 |
5.6 “心理理论”模块的概念框架 | 第115-127页 |
5.6.1 基于模块概念的“心理理论” | 第116-120页 |
5.6.2 作为心理理论的“假装”的模块性 | 第120-124页 |
5.6.3 心理理论模块的“ToMM-SP模型” | 第124-127页 |
第6章 认知心理学的新范式(三):研究方法 | 第127-151页 |
6.1 心理模块观的研究方法 | 第127-131页 |
6.1.1 “功能分解”的方法 | 第127-129页 |
6.1.2 “层级性的组织化”方法 | 第129-130页 |
6.1.3 分析性方法与整体性方法相结合 | 第130-131页 |
6.1.4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31页 |
6.2 知觉模块的研究方法 | 第131-135页 |
6.2.1 知觉模块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 第132-134页 |
6.2.2 知觉模块研究的特殊方法 | 第134-135页 |
6.3 语言模块的研究方法 | 第135-140页 |
6.3.1 语言模块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 第135-137页 |
6.3.2 语言模块研究的具体方法 | 第137-140页 |
6.4 数模块的研究方法 | 第140-141页 |
6.5 推理模块的研究方法 | 第141-146页 |
6.6 “心理理论”模块的研究方法 | 第146-151页 |
6.6.1 “错误信念”(false belief)任务 | 第146-147页 |
6.6.2 “错误信念”实验范式的新变体 | 第147-148页 |
6.6.3 心理理论模块性研究方法的未来 | 第148-151页 |
第7章 心理模块观对传统认知心理学的变革 | 第151-173页 |
7.1 变革一:对“心理的同质观”的超越 | 第151-161页 |
7.1.1 “心理的同质观”某些特征 | 第151-154页 |
7.1.2 “心理的同质观”错在哪里 | 第154-157页 |
7.1.3 变革“心理的同质观”的意义 | 第157-161页 |
7.2 变革二:超越心理的“文化决定观” | 第161-166页 |
7.2.1 “文化决定观”的主要假设 | 第161-162页 |
7.2.2 变革“文化决定观”的理论逻辑 | 第162-165页 |
7.2.3 变革“文化决定观”的实验证据 | 第165-166页 |
7.3 变革三:对“具身认知”研究的新启示 | 第166-173页 |
7.3.1 “具身认知”观念的产生背景 | 第167-168页 |
7.3.2 具身认知与“离身”认知的分野 | 第168-169页 |
7.3.3 “具身认知”的概念框架 | 第169-170页 |
7.3.4 心理模块观与具身认知理论的互补关系 | 第170-173页 |
结语:本文研究的创新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173-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98页 |
后记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