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人工净水湿地工艺模式及形态建构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0-16页
        1.3.1 国外相关研究第10-13页
        1.3.2 国内相关研究第13-16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1.4.1 工艺模式研究第17-18页
        1.4.2 形态建构方法研究第18页
    1.5 论文研究方法第18-20页
第2章 人工湿地基础研究第20-40页
    2.1 人工湿地相关概念第20-22页
        2.1.1 人工湿地第20页
        2.1.2 自然湿地第20-21页
        2.1.3 生态塘第21页
        2.1.4 生物浮岛第21-22页
    2.2 人工湿地复合功能第22-33页
        2.2.1 自然保护功能第22-24页
        2.2.2 生态服务功能第24-25页
        2.2.3 展示教育功能第25-28页
        2.2.4 休闲娱乐功能第28-30页
        2.2.5 污水净化功能第30-33页
    2.3 人工湿地环境条件第33-34页
        2.3.1 城市型环境条件第33-34页
        2.3.2 城郊型环境条件第34页
        2.3.3 郊野型环境条件第34页
    2.4 人工湿地构成元素第34-37页
        2.4.1 基质第34-35页
        2.4.2 植物第35-36页
        2.4.3 微生物第36-37页
        2.4.4 动物第37页
    2.5 人工湿地工艺流程第37-38页
    2.6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3章 人工净水湿地工艺模式第40-58页
    3.1 人工净水湿地工艺基础模式第40-42页
        3.1.1 前处理系统模式第41页
        3.1.2 主体系统模式第41-42页
        3.1.3 后处理系统模式第42页
    3.2 人工净水湿地工艺组合模式第42-44页
        3.2.1 单一式模式第43页
        3.2.2 并联式模式第43页
        3.2.3 串联式模式第43-44页
        3.2.4 复合式模式第44页
    3.3 人工净水湿地工艺应用模式第44-56页
        3.3.1 生活污水净化模式第44-46页
        3.3.2 河道污水净化模式第46-48页
        3.3.3 富营养化水净化模式第48-51页
        3.3.4 一次处理后深度净化模式第51-55页
        3.3.5 农业灌溉污水及畜禽废水净化模式第55-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4章 人工净水湿地形态建构方法第58-76页
    4.1 基础工艺形态建构方法第58-60页
        4.1.1 影响因素第58-59页
        4.1.2 建构方法第59-60页
        4.1.3 空间形态表现第60页
    4.2 复合功能形态建构方法第60-72页
        4.2.1 生态功能形态建构第60-65页
        4.2.2 认知功能形态建构第65-68页
        4.2.3 审美功能形态建构第68-72页
    4.3 工艺与复合功能冲突的形态建构方法第72-74页
        4.3.1 工艺形态优先建构第72-73页
        4.3.2 复合功能形态优先建构第73-74页
    4.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5章 青冈县人工净水湿地工程设计实践第76-87页
    5.1 青冈县人工净水湿地工程设计背景第76-79页
        5.1.1 青冈县人工净水湿地建设目的第76页
        5.1.2 青冈县人工净水湿地区位条件第76-78页
        5.1.3 青冈县人工净水湿地功能第78-79页
    5.2 青冈县人工净水湿地工艺设计第79-80页
        5.2.1 工艺应用模式选择第79页
        5.2.2 基础工艺设计第79-80页
        5.2.3 工艺组合设计第80页
    5.3 青冈县人工净水湿地形态建构第80-85页
        5.3.1 基础工艺形态建构第80-82页
        5.3.2 复合功能形态建构第82-85页
    5.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结论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2-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辅警制度的存在问题及完善设想
下一篇: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