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节 论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一、本文写作的公司背景 | 第11页 |
二、本文写作的个人原因 | 第11-12页 |
三、本文写作的思路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电网规划工作的主要职责 | 第13-26页 |
第一节 电网规划工作的定义和意义 | 第13-16页 |
一、电网规划的定义 | 第13页 |
二、电网规划工作的分类 | 第13页 |
三、电网规划的意义 | 第13-14页 |
四、电网规划的主要方法 | 第14-16页 |
五、电网规划面临的实际问题 | 第16页 |
第二节 电网规划工作的主要考核指标 | 第16-17页 |
一、售电量指标 | 第17页 |
二、项目完成情况指标 | 第17页 |
第三节 选取售电量指标和项目完成情况指标作为本文研究重点的原因 | 第17-26页 |
一、电网规划工作的特殊性 | 第17-20页 |
二、现阶段电网规划的特点 | 第20-22页 |
三、现阶段电网规划的思路 | 第22-24页 |
四、不选取被其他行业普遍采用的财务指标作为本文研究重点的原因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售电量指标缺口成因分析及改进方向 | 第26-35页 |
第一节 售电量指标缺口成因 | 第26-31页 |
一、"十一·五"售电量预测 | 第26-27页 |
二、售电量缺口成因分析 | 第27-31页 |
第二节 如何提高售电量预测精度 | 第31-35页 |
一、开展负荷预测工作前应做好的工作 | 第31-32页 |
二、大用户负荷预测法 | 第32-33页 |
三、组合模型负荷预测技术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项目完成情况指标缺口成因分析及改进方向 | 第35-49页 |
第一节 项目完成指标缺口分析 | 第35-39页 |
一、"十一·五"规划中的项目完成指标 | 第35-36页 |
二、项目实际完成情况 | 第36页 |
三、项目完成情况指标缺口产生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第二节 消除项目完成指标缺口对策 | 第39-49页 |
一、建设资金影响应对措施 | 第39-43页 |
二、环境评价影响应对措施 | 第43-45页 |
三、土地问题影响应对措施 | 第45-49页 |
第五章 电网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 | 第49-57页 |
第一节 两个规划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 第49-51页 |
一、两个规划信息的不对称性 | 第49-50页 |
二、两个规划侧重点不同 | 第50页 |
三、两个规划信息交流不畅 | 第50页 |
四、两个规划衔接不紧密 | 第50-51页 |
第二节 两个规划不协调的成因分析 | 第51-52页 |
一、两个规划出发点不一致 | 第51页 |
二、规划编制的起点不同 | 第51页 |
三、规划区域的范围不同 | 第51-52页 |
四、规划所处的层面不同 | 第52页 |
五、规划编审程序不同 | 第52页 |
第三节 如何将电网规划和城市规划有效衔接 | 第52-55页 |
一、建立统一的规划体系 | 第52-53页 |
二、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 第53页 |
三、处理好两个规划关系 | 第53-54页 |
四、共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 第54-55页 |
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措施 | 第55-57页 |
一、公众参与措施 | 第55页 |
二、行政机制措施 | 第55页 |
三、经济保障措施 | 第55页 |
四、电网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工作的重点 | 第55-57页 |
第六章 建立电网规划综合评价体系 | 第57-68页 |
第一节 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57-60页 |
一、评价指标体应遵循原则 | 第58-59页 |
二、电网规划综合评价体系 | 第59-60页 |
第二节 电网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第60-66页 |
一、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60-61页 |
二、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61-62页 |
三、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62-64页 |
四、电网技术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 第64-66页 |
五、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66页 |
第三节 电网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