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0 引言 | 第11-20页 |
0.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0.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0.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0.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3-18页 |
0.2.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3-14页 |
0.2.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第14-18页 |
0.3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8页 |
0.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0.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0.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1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20-28页 |
1.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1.1.1 信贷配给理论 | 第20-21页 |
1.1.2 贷款集中理论 | 第21-22页 |
1.1.3 融资周期理论 | 第22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1.2.1 企业规模的界定 | 第22-23页 |
1.2.2 企业贷款融资的概念 | 第23-24页 |
1.2.3 企业贷款融资悖论的内涵 | 第24-25页 |
1.3 企业贷款融资悖论的判断与衡量 | 第25-28页 |
1.3.1 从贷款需求的角度 | 第25-26页 |
1.3.2 从贷款满足度的角度 | 第26-27页 |
1.3.3 从贷款成本的角度 | 第27-28页 |
2 我国企业贷款融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8-42页 |
2.1 不同规模企业的贷款融资现状对比 | 第28-35页 |
2.1.1 贷款融资需求 | 第28-31页 |
2.1.2 贷款融资金额 | 第31-33页 |
2.1.3 贷款方式与贷款融资成本 | 第33-35页 |
2.2 我国企业贷款融资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2.2.1 贷款向大企业集中与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并存 | 第35-36页 |
2.2.2 不同规模企业的贷款满足度相差悬殊 | 第36-37页 |
2.2.3 我国企业贷款融资悖论问题 | 第37页 |
2.3 我国企业贷款融资悖论的危害 | 第37-41页 |
2.3.1 对企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 第37-38页 |
2.3.2 对贷款机构的消极影响 | 第38-40页 |
2.3.3 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 | 第40-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我国企业贷款融资悖论的成因 | 第42-48页 |
3.1 宏观金融环境因素 | 第42-44页 |
3.1.1 利率市场化程度低 | 第42-43页 |
3.1.2 资本监管约束 | 第43页 |
3.1.3 信用担保及管理滞后 | 第43-44页 |
3.2 微观金融环境因素 | 第44-46页 |
3.2.1 信贷管理制度僵化 | 第44-45页 |
3.2.2 贷款产品单一 | 第45-46页 |
3.3 其它因素 | 第46-47页 |
3.3.1 对中小企业存在歧视 | 第46-47页 |
3.3.2 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47页 |
3.3.3 中小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弱 | 第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企业特征与其贷款融资能力实证分析 | 第48-64页 |
4.1 影响贷款融资能力的企业自身特征 | 第48-51页 |
4.1.1 企业规模 | 第48-49页 |
4.1.2 企业的财务状况 | 第49-50页 |
4.1.3 企业的股权结构 | 第50-51页 |
4.2 研究设计与研究数据 | 第51-56页 |
4.2.1 变量选取和研究假设 | 第51-53页 |
4.2.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第53-55页 |
4.2.3 样本的统计性描述 | 第55-56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56-63页 |
4.3.1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6页 |
4.3.2 解释变量的因子分析 | 第56-60页 |
4.3.3 回归分析与主要结论 | 第60-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我国企业贷款融资悖论的破解对策 | 第64-70页 |
5.1 从借款企业的角度 | 第64-66页 |
5.1.1 建立借款联盟,“团购”信贷资源 | 第64页 |
5.1.2 提高经营水平,规范财务制度 | 第64-65页 |
5.1.3 增强信用管理,发展银企关系 | 第65-66页 |
5.2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 | 第66-68页 |
5.2.1 转变信贷思想,树立正确意识 | 第66页 |
5.2.2 量化信贷风险,提高定价水平 | 第66-67页 |
5.2.3 优化贷款流程,创新金融服务 | 第67-68页 |
5.3 从管理部门的角度 | 第68-70页 |
5.3.1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 第68页 |
5.3.2 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 第68-69页 |
5.3.3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 第69-70页 |
6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70-72页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70页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