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用益生菌的选育及其培养条件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益生菌的研究概况 | 第9-16页 |
1.2.1 益生菌的定义 | 第9-10页 |
1.2.2 益生菌制剂的发展历史和应用概况 | 第10页 |
1.2.3 饲用益生菌的种类 | 第10-14页 |
1.2.4 饲用益生菌的作用机理 | 第14-15页 |
1.2.5 饲用益生菌产品的评价标准 | 第15-16页 |
1.2.6 影响饲用益生菌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16页 |
1.3 芽孢杆菌的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1.3.1 饲用芽孢杆菌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1.3.2 芽孢杆菌作为益生菌的优势 | 第19页 |
1.4 益生菌饲料添加剂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1.5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第2章 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和体外益生特性研究 | 第22-33页 |
2.1 材料与设备 | 第22-23页 |
2.1.1 指示菌株 | 第22页 |
2.1.2 设备 | 第22页 |
2.1.3 药品 | 第22-23页 |
2.1.4 培养基与试剂 | 第23页 |
2.2 方法 | 第23-25页 |
2.2.1 猪粪样品的采集 | 第23-24页 |
2.2.2 芽孢杆菌的初筛 | 第24页 |
2.2.3 芽孢杆菌的复筛 | 第24页 |
2.2.4 体外抑菌能力 | 第24页 |
2.2.5 耐高热能力 | 第24-25页 |
2.2.6 人工胃液耐受能力 | 第25页 |
2.2.7 人工肠液耐受能力 | 第25页 |
2.2.8 产酶性能 | 第2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2.3.1 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 | 第25-26页 |
2.3.2 体外抑菌能力 | 第26-28页 |
2.3.3 耐高热能力 | 第28-29页 |
2.3.4 人工胃液耐受能力 | 第29页 |
2.3.5 人工肠液耐受能力 | 第29-30页 |
2.3.6 产酶性能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芽孢杆菌的鉴定 | 第33-41页 |
3.1 材料与设备 | 第33-36页 |
3.1.1 菌株 | 第33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33页 |
3.1.3 药品 | 第33-34页 |
3.1.4 培养基与试剂 | 第34-36页 |
3.2 方法 | 第36-37页 |
3.2.1 形态学鉴定 | 第36页 |
3.2.2 生理生化鉴定 | 第36-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39页 |
3.3.1 形态学特性观察结果 | 第38-39页 |
3.3.2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 第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最适培养条件的研究 | 第41-52页 |
4.1 材料 | 第41-42页 |
4.1.1 菌种 | 第41页 |
4.1.2 仪器设备 | 第41-42页 |
4.1.3 药品 | 第42页 |
4.1.4 培养基 | 第42页 |
4.2 方法 | 第42-44页 |
4.2.1 接种种龄的优化 | 第42-43页 |
4.2.2 培养温度的优化 | 第43页 |
4.2.3 转速的优化 | 第43页 |
4.2.4 接种量的优化 | 第43页 |
4.2.5 装液量的优化 | 第43页 |
4.2.6 初始pH值的优化 | 第43-44页 |
4.2.7 生长曲线和芽孢数变化曲线的测定 | 第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4.3.1 接种种龄的优化 | 第44-45页 |
4.3.2 培养温度的优化 | 第45页 |
4.3.3 转速的优化 | 第45-46页 |
4.3.4 接种量的优化 | 第46-47页 |
4.3.5 装液量的优化 | 第47-48页 |
4.3.6 初始pH值的优化 | 第48-49页 |
4.3.7 生长曲线和芽孢数变化曲线的绘制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2-54页 |
5.1 结论 | 第52-53页 |
5.2 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